[發明專利]輪轂電機散熱機構在審
申請號: | 201410365314.1 | 申請日: | 2014-07-29 |
公開(公告)號: | CN105305725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2-03 |
發明(設計)人: | 劉冬冬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南超微電動汽車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H02K9/22 | 分類號: | H02K9/22;H02K5/18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地址: | 450016 河南省鄭州市***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輪轂 電機 散熱 機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動汽車設備散熱機構,特別涉及電動汽車輪轂電機散熱機構。
背景技術
電動汽車輪轂電機是一種將電動機、傳動系統和制動系統融合在一起的輪轂裝置。近年來,隨著電動汽車的興起,輪轂電機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電動汽車采用輪轂電機與集中驅動相比具有以下幾方面優勢:(1)動力控制由硬連接改為軟連接型式,通過電子線控技術,實現各電動輪從零到最大速度的無級變速和各電動輪間的差速要求,省略了集中驅動電動汽車所需的傳動系統,使得驅動系統和整車結構簡潔、有效利用空間大、傳動效率高。(2)各電動輪的驅動力直接獨立可控,使其動力學控制更為靈活、方便,能合理地控制各電動輪的驅動力,提高惡劣路面條件下的行駛性能。(3)容易實現各電動輪的電氣制動、機電復合制動和制動能量回饋,節約能源。(4)簡化底架結構。(5)實現車輛轉向行駛高性能化,有效減小轉向半徑,增加轉向靈便性。從目前發展趨勢以及各種驅動技術的特點來看,輪轂電機將是電動汽車的最終驅動形式,
輪轂電機在工作過程中的發熱量會隨著輪轂電機功率和扭矩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電機工作有一定的溫度限制,超過這一限制電機效率將大大降低,甚至造成電機損壞,為了使輪轂電機能夠在電機允許的溫度下正常工作,必須設置輪轂電機散熱機構。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電動汽車輪轂電機風冷散熱機構,該機構可以快速分散輪轂電機運行中產生的熱量,克服了輪轂電機因功率加大、扭矩增加等超負荷工作導致其溫度過高無法正常運行的缺點,確保電動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安全性。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施:
一種用于電動汽車輪轂電機風冷散熱機構,包括輪轂電機外殼、電機繞組,所述輪轂電機外殼一側外表面圓周上等距分布有至少2片以上向外凸起的葉片。
所述輪轂外殼與所述電機繞組之間設置有導熱墊。
所述葉片為弧形。
所述葉片出風口的角度小于90度。
每片所述葉片之間的距離為20mm~80mm。
所述葉片的厚度為3mm~5mm。
所述葉片的高度為3mm~5mm。
本發明有益效果:第一,本發明通過汽車輪轂外殼上設置弧形散熱片,不僅可以增加了輪轂電機的散熱面積,而且還可以快速分散輪轂電機產生熱量。第二,本發明在輪轂電機外殼和電機繞組之間增加導熱硅膠墊,使弧形散熱片能夠高效率的導出電機繞組的熱量。第三,弧形散熱片結構簡單,加工方便,能夠有效地保證輪轂電機能夠在電機允許的溫度下正常運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電動汽車輪轂電機風冷散熱機構剖面圖。
圖2為本發明電動汽車輪轂電機風冷散熱機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輪轂電機外殼2—電機繞組3—葉片4—導熱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行詳細說明:
如圖1、如圖2所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電動汽車輪轂電機風冷散熱機構,包括輪轂電機外殼1、電機繞組2,所述輪轂外殼1一側外表面圓周上等距分布有至少2片以上向外凸起的葉片3。考慮到汽車輪轂電機工作主要是通過電機繞組進行,所以電機繞組會產生大量的熱量,若將所述葉片設置相對于電機繞組的位置,能夠達到最佳的散熱效果。所述葉片3為弧形。所述葉片出風口的角度小于90度。每片所述葉片3之間的距離為20mm~80mm。所述葉片3的厚度和數量應根據輪轂電機的散熱量計算確定。本發明選用葉片的厚度是3mm~5mm的范圍。所述葉片的高度為3mm~5mm。所述輪轂外殼1與所述電機繞組
2之間設置有導熱墊4。所述導熱墊4由硅膠材料制成。
本發明工作原理:本發明設計一方面增加輪轂電機的散熱面積;另一方面利用車輪旋轉時弧形散熱片隨車輪高速旋轉,使弧形散熱片內側的空氣因車輪高速旋轉產生離心力而沿著弧形散熱片之間的間隙被甩出車輪,同時由于弧形散熱片間的空氣被甩出車輪使弧形散熱片內形成負壓,造成周圍低溫空氣由弧形散熱片內側被源源不斷地補充進來,構成了弧形散熱片周圍空氣循環,帶走弧形散熱片上的熱量,使電機散熱。
以上參照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示意性描述,該描述沒有限制性。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能理解,在實際應用中,本發明中各部件的設置方式均可能發生某些改變,而其他人員在其啟示下也可能做出相似設計。需要指出的是,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設計宗旨,所有顯而易見的改變及其相似設計,均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南超微電動汽車有限公司,未經河南超微電動汽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36531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水回收系統
- 下一篇:風能壓縮海水、苦咸水陶式膜反滲透淡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