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新型便攜式血栓檢測設備無效
| 申請號: | 201410362663.8 | 申請日: | 2014-08-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132969A | 公開(公告)日: | 2014-11-05 |
| 發明(設計)人: | 劉玉菲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玉菲 |
| 主分類號: | G01N27/12 | 分類號: | G01N27/12 |
| 代理公司: | 無 | 代理人: | 無 |
| 地址: | 213149 江蘇省常州***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便攜式 血栓 檢測 設備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新型先進便攜式血栓檢測系統及制作方法,具體地說,是利用半導體微納加工工藝結合半導體和石墨烯材料實現便攜式血栓傳感的微型集成芯片制作。通過金屬引線,將檢測芯片與電源及信號采集與處理芯片相連接,實現凝血過程中,血液相變轉化的監測,從而給出被檢測血液患有血栓疾病的診斷參考依據。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領域。
背景技術
血栓是在血管中形成的血塊,于循環系統中會妨礙或阻斷血流。當血管受損,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纖維蛋白會聚集而形成血塊修補之,以避免失血或因血流沖擊造成血管進一步傷害。但若血塊脫落,就很可能成為血栓。老年人血管老化,血管壁受損,易患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后,產生的凝血激酶增多,促進凝血酶形成,凝血黃素A2也增多,同時制造抗凝物質前列環素減少,易誘發血栓形成。如血糖增高時,糖與紅血球中的血紅蛋白結合,使全身組織缺氧,這時血小板凝集性增強,粘度增大,容易促進血栓形成。如果血栓發生在心臟部位,那么臨床表現即為心血栓或心肌梗塞;如果血栓發生在腦部血管,那么臨床表現即為腦血栓或腦中風。
血栓的形成,一般有內皮,凝血因子,血小板,纖維蛋白原參與,這些可以形成血栓。機體有很強的平衡能力,不讓血栓繼續增加,立即形成纖維溶解系統,來溶解血栓,達到動態平衡,機體時時刻刻都是這樣,所為形成血栓,就是平衡破壞了,血脂只是造成血液粘稠,血流緩慢的一個環節,當然內皮功能,高凝狀態也是原因。越粘稠,血流越慢,越容易血栓。
血栓比較復雜,牽涉好多環節,醫院就醫的患者一般都是得病的,或者高危患者,治療比較簡單,就是抗血栓,有很多藥物。關鍵是,你所測定的血栓高危患者,在體內變數很多,就是到醫院也不能肯定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除非像心肌梗死或者腦血栓這些比較肯定是血小板出了問題,或者下肢靜脈血栓,凝血功能出了問題。
一般來說血栓形成主要由三個因素:1血流緩慢,2高凝狀態3內皮損傷。
血栓檢測與預警一直是全球醫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隨著我國老齡化比重的增加,血栓及中風的患病率也大幅提高。根據權威機構歷時三年對腦中風疾病的跟蹤調查。我國現有腦中風患者300萬,每年死亡高達100萬。發病率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俄羅斯。中國新聞網2012年7月19日電,中國每年新發腦中風患者約200萬人,并以每年近9%的速度上升。據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數據:全球每6個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中風,每6秒就有1人死于中風,在我國千萬中風患者家庭正面臨“一人中風”全家癱瘓的危機,中風患者已成為中國第一大“不幸福群體”。如何有效防治中風帶來的危害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的待解課題,有待社會共同關注與救援。
現有的血栓檢測設備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機械傳動式血栓檢測系統:該系統包括機械傳動系統、控溫系統、微電腦程序控制系統、轉環工作室及薄膜面板顯示系統五大部分組成。其檢測原理為儀器內控制的溫度為37度,和人體溫是一樣,.儀器轉動的速度,和人體血液循環的速度是一樣的。通過儀器的離心技術,把體內一毫升血里攜帶的血栓因子聚集在一起,看所形成血栓的長度,血栓的干重和濕重,從而判斷出疾病的輕重。該方法因為需要機械傳動系統,所以價格昂貴,維護費用貴,設備故障率高。
2、血栓定位傳感器:借助先進的傳感器網技術開發出一種由激光二極管與螺旋狀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柔性記憶器械,將其插入頸動脈后利用CT精確定位即可取出栓子。設備由微型傳感器單元和智能手機組成。微型傳感器可以實時記錄下患者的生理信號包括心電圖、溫度、血糖、血壓等,而情景傳感器則包含了測運動的加速度計,測環境的溫度、噪聲傳感器,測心理的皮膚傳導計等。最終,這些綜合數據都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傳遞給患者本人、患者家屬以及相關醫生。該檢測傳感器僅處于概念階段,而且需要在頸動脈植入,操作費用和風險都相對很大。
3、血栓彈力檢測儀的數據采集裝置(CN?203203993?U):包括依次連接的傳感器測量輸出模塊、模擬/數字轉換電路、單片機和串口通訊電路,單片機上還連接有晶振電路,模擬/數字轉換電路、單片機和串口通訊電路還分別與電源電路連接。采用單片機對模擬/數字轉換器進行高速、實時的采集與控制,設計合理,結構簡單,能夠遠距離、實時采集轉換與發送檢測數據,同時對環境的適應性強,性能穩定可靠成本較低、通用性強,安全性高。雖然本方法為最先進的檢測方法,但是設備成本昂貴,單次檢測患者成本超過1500元人民幣。而且設備昂貴,維護成本高,所以該設備僅適合于醫院臨床確診使用,而不適用于便攜式家庭及救護車、醫院初步臨床篩選診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玉菲,未經劉玉菲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362663.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