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金屬塑性擠鍛成型的成型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349491.0 | 申請日: | 2014-07-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107841A | 公開(公告)日: | 2014-10-22 |
| 發明(設計)人: | 龍西新 | 申請(專利權)人: | 株洲市文佳實業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1C23/21 | 分類號: | B21C23/21;B21C25/02;B21C26/00;B21C35/02 |
| 代理公司: | 長沙丁卯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3211 | 代理人: | 陳小蓮 |
| 地址: | 412000 湖***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金屬 塑性 成型 裝置 | ||
1.?一種金屬塑性擠鍛成型的成型裝置,包括上模(1)、下模(2)以及與上模(1)相連的上模驅動機構(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1)設有上模腔(11)、上擠鍛組件以及與上模腔(11)連通的第一擠鍛通道(12),所述下模(2)設有下擠鍛組件、用于與所述上模腔(11)配合形成封閉型腔的下模腔(21)以及與所述下模腔(21)連通的第二擠鍛通道(22),所述下擠鍛組件包括下擠鍛頭(7)以及固定設置的下擠孔頭(10),所述下擠孔頭(10)穿設于所述下擠鍛頭(7)中并伸出所述下擠鍛頭(7)的擠鍛端面,所述下擠鍛頭(7)與一出料驅動組件(8)相連并可由所述出料驅動組件(8)驅動沿擠鍛方向伸入所述下模腔(2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塑性擠鍛成型的成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1)包括上模座(13)、上應力圈(14)、上動板(15)和上模芯(16),所述上模座(13)與上模驅動機構(3)剛性連接,所述上模芯(16)通過上應力圈(14)安裝于上動板(15)上,所述上模腔(11)和第一擠鍛通道(12)設于所述上模芯(16)上;所述下模(2)包括下模座(23)、下應力圈(24)、下動板(25)和下模芯(26),所述下模芯(26)通過下應力圈(24)安裝于下動板(25)上,所述下模腔(21)和第二擠鍛通道(22)設于所述下模芯(26)上;所述第一擠鍛通道(12)和所述第二擠鍛通道(22)沿合模方向同軸布置,所述上模腔(11)和下模腔(21)配合形成的封閉型腔沿擠鍛方向的長度為200~850mm。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金屬塑性擠鍛成型的成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動板(15)通過第二緩沖導向組件(17)與上模座(13)相連并可相對于上模座(13)往復滑動,所述下動板(25)通過第一緩沖導向組件(27)與下模座(23)相連并可相對下模座(23)往復滑動。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金屬塑性擠鍛成型的成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驅動組件(8)包括滑設于下模座(23)上的下滑塊(81)以及裝設于下模座(23)上的下伸縮油缸(82),所述下模座(23)上設有用于支承所述下滑塊(81)的支承板(83),所述下擠鍛頭(7)固設于所述下滑塊(81)上,所述下伸縮油缸(82)的伸縮桿與所述下滑塊(81)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金屬塑性擠鍛成型的成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擠鍛組件包括上擠孔頭(9)以及與上模驅動機構(3)相連的上擠鍛頭(5),所述上擠孔頭(9)沿擠鍛方向滑設于所述上擠鍛頭(5)中,所述上擠鍛組件還包括可驅動上擠孔頭(9)伸出上擠鍛頭(5)在坯料上擠孔、且在擠出孔后使上擠孔頭(9)縮入上擠鍛頭(5)并與上擠鍛頭(5)共同擠鍛坯料的擠孔驅動機構(4)。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金屬塑性擠鍛成型的成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擠孔驅動機構(4)與上模驅動機構(3)相連并依靠上模驅動機構(3)的驅動力使上擠孔頭(9)擠孔。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金屬塑性擠鍛成型的成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擠孔驅動機構(4)包括與所述上模驅動機構(3)的驅動端相連的單向油缸(41),所述單向油缸(41)的進油口設有在單向油缸(41)內油壓達到設定值時進行卸荷的控制閥組(42)。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金屬塑性擠鍛成型的成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閥組(42)包括由電接點壓力表控制通斷的通斷閥。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金屬塑性擠鍛成型的成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驅動機構(3)包括上伸縮油缸,所述單向油缸(41)的缸體一體形成在所述上伸縮油缸的伸縮桿上。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金屬塑性擠鍛成型的成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向油缸(41)的進油口還連接有被動式超壓卸荷閥(6),所述被動式超壓卸荷閥(6)包括閥體(61)以及滑設于所述閥體(61)中的閥芯(62),所述閥芯(62)沿軸向依次設有第一液壓驅動部(621)、第二液壓驅動部(622)和第三液壓驅動部(623),所述閥體(61)上設有與液壓系統的低壓油路連通并驅動第一液壓驅動部(621)的第一壓力油腔(611)、與單向油缸(41)的進油口連通并驅動第二液壓驅動部(622)的第二壓力油腔(612)以及與液壓系統的低壓油路連通并驅動第三液壓驅動部(623)的第三壓力油腔(613),所述第二液壓驅動部(622)和第三液壓驅動部(623)的驅動方向為同向并且與第一液壓驅動部(621)的驅動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液壓驅動部(621)的油壓作用面積大于所述第二液壓驅動部(622)的油壓作用面積加上所述第三液壓驅動部(623)的油壓作用面積之和,所述閥芯(62)通過滑動使所述單向油缸(41)的進油口與液壓系統的低壓油路連通或斷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株洲市文佳實業有限公司,未經株洲市文佳實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349491.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