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煤水分離的固體管道輸煤系統及其輸送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348077.8 | 申請日: | 2014-07-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139984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2-15 |
| 發明(設計)人: | 陸勝勇;嚴建華;李曉東;池涌;劉勇;蔣旭光;王飛;黃群星;馬增益;金余其;薄拯;倪明江;岑可法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5G53/30 | 分類號: | B65G53/30;B65G53/40;B65G53/52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33212 | 代理人: | 周世駿 |
| 地址: | 310027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水分 固體 管道 煤系 及其 輸送 方法 | ||
1.一種煤水分離的新型固體管道輸煤系統,包括水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主輸送管道、注入管道裝置、流量計、排氣閥、球閥、調節閥和變頻離心泵,所述水箱包括第一水箱、第二水箱和料倉補水箱,所述調節閥包括第一調節閥和第二調節閥,所述球閥包括第一球閥、第二球閥、第三球閥和第四球閥,所述注入管道裝置包括第一輔助管道、第二輔助管道和料倉,所述主輸送管道出口端與第一水箱相連通,主輸送管道的折管處與第一輔助管道相連通,所述第一輔助管道貫穿第一球閥并通過其管道上設有的折管處與第二輔助管道相連通,且在第一輔助管道上安裝有排氣閥;所述第二輔助管道貫穿通過第二調節閥連接到第二水箱,所述主輸送管道貫穿通過第三球閥與料倉相連通,所述料倉折管處貫穿通過第二球閥與第一輔助管道相連通后依次通過流量計、第一調節閥和變頻離心泵連接到第二水箱,所述第二水箱通過回流管與第一水箱相連通;所述料倉貫穿通過第四球閥連接到料倉補水箱進行水封,且在料倉與料倉補水箱之間設有注入口;所述注入管道裝置的入口管道端通過軟管連接有水泵,且在該水泵與注入管道裝置的入口管道端之間加裝濾網。
2.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煤水分離的新型固體管道輸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計、排氣閥、球閥、調節閥和變頻離心泵分別通過法蘭固定連接在各自對應管路上。
3.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煤水分離的新型固體管道輸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閥為快速反應電動球閥,該快速反應電動球閥的閥門內徑與主輸送管道內徑、輔助管道內徑、料倉內徑的大小均相同。
4.根據權利要求3中所述的煤水分離的新型固體管道輸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4個快速反應電動球閥相互之間設有控制邏輯關系:第二球閥和第三球閥具有同開同關邏輯鎖定;第一球閥與第二球閥、第三球閥具有反向開關邏輯關系。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煤水分離的新型固體管道輸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輔助管道和第二輔助管道均設有的彎管處滿足下列關系式:
Rmin=l2/[8×(D-d)]-d/2
其中,R為彎管曲率半徑、Rmin為彎管允許最小曲率半徑、D為管道內徑、l為圓柱形固體物料長度、d為圓柱形固體物料直徑,其單位均為mm。
6.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煤水分離的新型固體管道輸煤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輸送管道的折管處、料倉的折管處和第一輔助管道的折管處均滿足下列關系式:
其中,α為折管偏折角、αmax為折管允許最大偏折角,其單位均為度;K為圓柱形固體物料直徑d和管道內徑D的比值;a為圓柱形固體物料長度l和圓柱形固體物料直徑d的比值。
7.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煤水分離的新型固體管道輸煤系統的輸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在水泵與注入管道裝置的入口管道端之間加裝濾網,開啟第一調節閥和第二調節閥,關閉第一球閥,運行水泵5分鐘,對變頻離心泵進行預熱并防止水中漂浮雜質進入變頻離心泵,并根據流量計對第一調節閥預設流量;
步驟(2):開啟第一球閥,關閉第二調節閥,同時關閉第二球閥和第三球閥,隔離料倉,使整個主輸送管道中充滿水并通過手動控制排氣閥進行排氣;
步驟(3):排氣結束后,打開第四球閥,若干個圓柱形固體物料通過主輸送管道進入到料倉后,關閉第四球閥;
步驟(4):開啟第二球閥和第三球閥,并同時關閉第一球閥,切換料倉到主輸送管道,使圓柱形固體物料在水流作用下推送入主輸送管道進行輸送,待所有圓柱形固體物料出料倉后,關閉第二球閥和第三球閥,打開第一球閥,切換第一輔助管道連接到主輸送管道,隔離料倉;
循環步驟(3)和步驟(4),操作完成后進行下一次圓柱形固體物料輸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大學,未經浙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348077.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