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空間繩網機器人的逼近動力學建模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341265.8 | 申請日: | 2014-07-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143021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7-11 |
| 發明(設計)人: | 孟中杰;黃攀峰;劉正雄;袁建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北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F17/50 | 分類號: | G06F17/5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蔡和平 |
| 地址: | 710072 陜西省西安***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空間 機器人 逼近 動力學 建模 方法 | ||
1.一種空間繩網機器人的逼近動力學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建立建模參考坐標系并提出建模假設條
件;
建模假設條件具體如下:
假設1.空間平臺(1)運行于圓軌道,且質量大于系繩、柔性網(3)和自主機動單元質量的總和;
假設2.忽略空間平臺與柔性網的連接系繩(2)的彈性與質量,忽略自主機動單元體積,逼近任務中,連接系繩(2)處于繃緊狀態;
假設3.柔性網的質量分布均勻,網孔很小,在逼近目標過程中不大幅變形;
假設4.由于系繩楊氏模量極大,假設系繩連接點(4)與自主機動單元間、自主機動單元間的系繩不可伸長;
2)建立單片柔性網的模型,具體方法是:
系繩連接點(4)與柔性網(3)的四個自主機動單元將柔性網分為四塊,利用假設3,將四片柔性網分別建模為三角形薄殼;以系繩連接點(4)與柔性網(3)的第一自主機動單元(5)和第二自主機動單元(6)組成的單片柔性網為例說明,A表示系繩連接點(4),B表示第一自主機動單元(5),C表示第二自主機動單元(6),R1,R2,R3分別表示A,B,C在地心慣性系下的位置矢量;
針對單片柔性網,采用平面有限元理論中的T3單元來描述;對于單片柔性網上任一點D,其在地心慣性系下的位置矢量為:
R≈s1R1+s2R2+s3R3 (1)
式中,s1、s2、s3表示點D在薄殼上的面積坐標,它們滿足:
其中,表示單片柔性網在未發生任何變形條件下三角形的面積;
建立系繩連接點(4)與第一自主機動單元(5)和第二自主機動單元(6)組成的單片柔性網的拉格朗日函數:
式中,dΣ表示三角形薄殼上的面積微元,ρ表示單片柔性網的平均面密度,mW表示整個柔性網的總質量,G表示萬有引力常數,M表示地球的質量;
對單片柔性網的拉格朗日函數求變分,得:
其中,δ為變分符號,t1,t2表示積分時間;
利用C-W方程將上式轉換到軌道坐標系下,得到:
其中,r為單片柔性網上點D在軌道坐標系OoXoYoZo下的位置矢量;ω為空間平臺(1)軌道運動的平均角速度;
同理,寫出其他三片柔性網的表達式;設r4,r5,r6,r7,r8分別表示系繩連接點(4)、第一自主機動單元(5)、第二自主機動單元(6)、第三自主機動單元(7)以及第四自主機動單元(8)在軌道坐標系OoXoYoZo下的位置矢量,將其寫為矩陣形式:
則:
其中,L467、L478、L485分別表示系繩連接點(4)與第二自主機動單元(6)、第三自主機動單元(7),系繩連接點(4)與第三自主機動單元(7)、第四自主機動單元(8),系繩連接點(4)與第四自主機動單元(8)、第一自主機動單元(5)分別組成的三個單片柔性網的拉格朗日函數;表示矩陣的直積運算;
(lmn=456,467,478,485),Mlmn為5×5矩陣,其任意元素滿足:
3)建立空間繩網機器人的逼近動力學模型;
4)建立系繩連接點與自主機動單元間系繩運動的速度跳變模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北工業大學,未經西北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341265.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