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環境可吸入顆粒體外安全檢測裝置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320487.1 | 申請日: | 2014-07-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223111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1-06 |
| 發明(設計)人: | 林家驊;范蘭蘭;黃志清;索廣力;孫哲琳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N15/00 | 分類號: | G01N15/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豐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鋒 |
| 地址: | 215000 江蘇省蘇州***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環境 吸入 顆粒 體外 安全 檢測 裝置 方法 | ||
1.一種環境可吸入顆粒體外安全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環境可吸入顆粒物采樣單元(1-3),至少用于采集具有選定尺寸的環境可吸入顆粒物,并將所述環境可吸入顆粒物輸入至少一顆粒物暴露單元(1-4);
以及,顆粒物暴露單元(1-4),包括:
氣液界面暴露裝置(1-9),至少用于提供可容置待測物和所述環境可吸入顆粒物的氣液界面暴露空間,且在所述氣液界面暴露空間內,所述待測物暴露于所述環境可吸入顆粒物。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境可吸入顆粒體外安全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顆粒物暴露單元(1-4)還包括:
顆粒物分析器(1-10),至少用于監測進入所述氣液界面暴露空間的環境可吸入顆粒物濃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境可吸入顆粒體外安全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殼體單元(1-2),至少用于提供可容置顆粒物暴露單元(1-4)的容納空間(1-5)。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環境可吸入顆粒體外安全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單元(1-2)還包括:
溫度控制裝置(1-6),至少用于控制所述容納空間(1-5)內的溫度狀態;
其中,所述溫度控制裝置(1-6)包括:
加熱和/或制冷元件,至少用于對所述容納空間(1-5)進行加熱和/或制冷,
溫度傳感器,至少用于監測所述容納空間(1-5)內的溫度,以相應調控所述加熱和/或制冷元件的升降溫狀態,使所述容納空間(1-5)內的溫度維持在設定范圍。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境可吸入顆粒體外安全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境可吸入顆粒物采樣單元(1-3)還包括:
攜帶氣流控制裝置(1-7),至少用于提供穩定氣流,以將所述環境可吸入顆粒物攜帶進入所述顆粒物暴露單元(1-4),
以及,流量監控裝置(1-8),至少用于監測和調控進入所述顆粒物暴露單元(1-4)的氣流量。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境可吸入顆粒體外安全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顆粒物暴露單元(1-4)還包括:
培養液連續供給系統(1-11),至少用于向氣液界面暴露裝置(1-9)的氣液界面底層循環提供新鮮培養液。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境可吸入顆粒體外安全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顆粒物暴露單元(1-4)還包括:
尾氣收集系統(1-12),至少用于收集未沉降在待測物上的環境可吸入顆粒物。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環境可吸入顆粒體外安全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氣收集系統(1-12)包括:
抽氣單元(1-14),至少用于將未沉降在待測物上的環境可吸入顆粒物收集至至少一尾氣收集單元(1-15)內,
以及,尾氣收集單元(1-15)。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環境可吸入顆粒體外安全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顆粒物緩沖混合區(1-13),所述顆粒物緩沖混合區(1-13)分布于所述顆粒物分析器(1-10)與所述流量監控裝置(1-8)之間。
10.根據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環境可吸入顆粒體外安全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液界面暴露空間包含仿真生物體肺部暴露環境。
11.根據權利要求1-10中任一項所述的環境可吸入顆粒體外安全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測物包含細胞或液態待測物,所述液態待測物包含脫氧核醣核酸分子或核醣核酸分子。
12.一種環境可吸入顆粒體外安全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將待測物置入氣液界面暴露空間;
向所述氣液界面暴露空間輸入環境可吸入顆粒物,并使所述環境可吸入顆粒物在所述氣液界面暴露空間內均勻分布,同時監測進入所述氣液界面暴露空間的環境可吸入顆粒物濃度;
經過預設時間后,檢測所述待測物暴露于所述環境可吸入顆粒物后所受影響。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環境可吸入顆粒體外安全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測物包含細胞或液態待測物,所述液態待測物包含脫氧核醣核酸分子或核醣核酸分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320487.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