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治療雛鴨病毒性肝炎的藥物組合物在審
| 申請?zhí)枺?/td> | 201410307187.X | 申請日: | 2014-07-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027686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9-10 |
| 發(fā)明(設計)人: | 楊端河 | 申請(專利權)人: | 楊端河 |
| 主分類號: | A61K36/902 | 分類號: | A61K36/902;A61P31/14;A61P1/1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77600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治療 病毒性肝炎 藥物 組合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雛鴨病毒性肝炎的藥物組合物。
背景技術
鴨病毒性肝炎是由鴨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雛鴨的一種急性、烈性和致死性傳染病,該病的特征是發(fā)病急,傳播迅速,死亡率高。在自然條件下,鴨病毒性肝炎只發(fā)生于4~20日齡雛鴨,成鴨亦可感染,但不表現(xiàn)癥狀而成為隱性帶毒者。病鴨和帶毒鴨是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飼養(yǎng)管理不良,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鴨舍潮濕、擁擠,均可促使本病發(fā)生。本病發(fā)生于孵化雛鴨的季節(jié),一旦發(fā)生,在雛鴨群中傳播很快,發(fā)病率可達100%。主要特征為肝臟腫大,有出血斑點和神經(jīng)癥狀。在新疫區(qū),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達90%以上。
目前,治療雛鴨病毒性肝炎的方法主要分為疫苗、中藥、西藥三類。接種疫苗不能大范圍的普及,西藥容易產(chǎn)生耐藥性,且在體內(nèi)易形成藥物殘留,中藥配方通常見效慢,療效不確切。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雛鴨病毒性肝炎療效確切,治愈率高的藥物組合物。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治療雛鴨病毒性肝炎的藥物組合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三棱10-20g,萊菔子10-20g,犀牛角10-15g,青黛10-20g,蟬蛻20-30g,谷精草10-20g,白芥子20-40g,遠志20-30g,白芍20-50g,鉤藤20-30g,板藍根40-60g,茵陳30-50g,黃芪30-50g,當歸20-60g,山楂20-30g,柴胡10-30g,白頭翁10-30g,防風10-20g,甘草10-20g,側柏仁10-30g,旋復花10-20g,路路通10-20g,代赭石5-10g,佛手柑10-15g。
優(yōu)選的,治療雛鴨病毒性肝炎的藥物組合物,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三棱10g,萊菔子10g,犀牛角15g,青黛15g,蟬蛻25g,谷精草20g,白芥子30g,遠志20g,白芍30g,鉤藤20g,板藍根40g,茵陳40g,黃芪50g,當歸40g,山楂30g,柴胡20g,白頭翁20g,防風15g,甘草20g,側柏仁20g,旋復花10g,路路通10g,代赭石10g,佛手柑10g。
本發(fā)明各中藥原料的藥理活性如下:
三棱,辛、苦,平,歸肝、脾經(jīng),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用于癥瘕痞塊,瘀血經(jīng)閉,食積脹痛。
萊菔子,性平,味辛、甘,歸肺、脾、胃經(jīng)。消食除脹,降氣化痰。主治食積氣滯,脘腹脹滿,噯氣,下痢后重,咳嗽痰多,喘促胸滿。
犀牛角,酸、咸、寒,歸心、肝經(jīng),清熱,涼血,定驚,解毒。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fā)黃,吐血,衄血,下血,痛疽腫毒。
青黛,咸,寒,歸肝、肺、胃經(jīng),清熱,涼血消斑,解毒,清肝瀉火,定驚。主治溫病熱盛,斑疹,吐血、咯血,小兒驚癇,瘡腫,丹毒,蛇蟲咬傷。
蟬蛻,甘,寒,歸肺、肝經(jīng),散風除熱,利咽,透疹,退翳,解痙。用于風熱感冒,咽痛,音啞,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驚風抽搐,破傷風。
谷精草,辛,甘,涼,歸肝、胃經(jīng),祛風散熱,明目退翳。用于肝經(jīng)風熱、目赤腫痛、目生翳障、風熱頭痛、夜盲癥等。主治目翳,雀盲,頭痛,齒痛,喉痹,鼻衄。
白芥子,味辛,性溫,歸肺、胃經(jīng),溫中散寒,利氣豁痰,通經(jīng)絡,消腫毒。治胃寒吐食,心腹疼痛,肺寒咳嗽,痛痹,喉痹,陰疽,流痰,跌打損傷。
遠志,苦、辛、溫,歸心、腎、肺經(jīng)。安神益智,解郁。治驚悸,健忘,夢遺,失眠,咳嗽多痰,癰疽瘡腫。《別錄》: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面目黃。
白芍,性涼,味苦酸,微寒,具有保肝、降酶的作用,可以疏肝理氣、柔肝養(yǎng)血、緩中止痛、平肝斂陰,常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盜汗,頭痛、眩暈等病癥。
鉤藤,甘,涼,歸肝、心包經(jīng),清熱平肝,息風定驚。用于頭痛眩暈,感冒夾驚,驚癇抽搐,妊娠子癇;高血壓。
板藍根,苦,寒,歸肝、胃經(jīng),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主治溫毒發(fā)斑;高熱頭痛;大頭瘟疫;舌絳紫暗,爛喉丹痧;丹毒;痄腮;喉痹;瘡腫、癰腫;水痘;麻疹;肝炎;流行性感冒,流腦,乙腦,肺炎,神昏吐衄,咽腫,火眼,瘡疹;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腦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
茵陳,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jīng)。清熱利濕;退黃。主治黃疸、小便不利、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等。藥理學研究有利膽,保護肝功能,解熱,抗炎,降血脂,降壓,擴冠等作用。對甲、乙型肝炎、黃疸型肝炎有顯著的療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楊端河,未經(jīng)楊端河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307187.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