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污水應急處理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306195.2 | 申請日: | 2014-06-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045201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9-17 |
| 發明(設計)人: | 張方洪;江云飛;余輝;劉文劍;唐錄林;劉小靜;李嘉;朱玉鳳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華信中水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2 | 分類號: | C02F9/12;C02F11/12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南鋒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張志醒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污水 應急 處理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突發性水污染事故中的污水應急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廢水的超標排放導致的大面積大容量水污染現象已造成了飲水困難,生態環境惡化等嚴重問題,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為此,國家和政府在各個領域加強對水環境的保護,在嚴格規定污水排放標準和不同污染物的排放濃度標準的同時,新建不同規模和類型的污水處理廠,并引進新技術和設備等,其中磁分離技術能有效解決突發的水污染事故和地表水環境的治理。
磁分離技術主要是通過混凝絮凝的方式將污水中的懸浮物和金屬物質沉淀下來進而去除的一種方法。然而,現有技術中的污水應急處理裝置,采用簡單的混凝絮凝使污水中的懸浮物和金屬物質沉淀,以及采用單級泥磁分離,其污水的處理效果差,處理后沉淀的泥水中的磁粉分離不完全,磁粉流失大,同時,泥水中污泥不能得到有效處理,因此,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突發性水污染事故中的治理。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
為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對污水進行混凝、絮凝、沉淀、磁粉分離及污泥脫水壓縮處理的污水應急處理系統,以真正有效地解決突發性水污染事故中的治理。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污水應急處理系統,包括:
PH值調節裝置,包括PH值調節池、污水進水管以及酸堿添加裝置,所述PH值調節池設有第一出水口,所述污水進水管及酸堿添加裝置與所述PH值調節池的上部連通;
混凝裝置,包括混凝池及混凝劑添加裝置,所述混凝池具有第一進水口及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進水口與所述第一出水口連通,所述混凝劑添加裝置與所述混凝池的上部連通;
絮凝裝置,包括絮凝池及絮凝劑添加裝置,所述絮凝池具有第二進水口及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二進水口與所述第二出水口連通,所述絮凝劑添加裝置與所述絮凝池的上部連通;
斜管/斜板沉淀池,包括沉淀斗及斜管或斜板,所述沉淀斗的上部具有第三進水口以及溢流堰,所述第三進水口與所述第三出水口連通,所述斜管或斜板設置于沉淀斗內的中部位置;
泥水分離裝置,包括旋流器、磁性分離器、污泥濃縮池及污泥脫水機,所述旋流器具有泥水通入口、磁粉排出口及第一泥水排出口;所述泥水通入口通過一泥水輸送泵連通至所述沉淀斗,所述第一泥水排出口通過第一管道連通至所述磁性分離器的頂部,所述磁性分離器的底部具有第二泥水排出口;所述第二泥水排出口通過第二管道連通至污泥濃縮池的頂部,所述污泥濃縮池的底部具有污泥排出口;所述污泥排出口連接一污泥輸送泵,所述污泥輸送泵通過第三管道連通至污泥脫水機。
優選地,所述PH值調節池內豎向設有第一導流墻以將所述PH值調節池內部腔體隔離成第一左腔體和第一右腔體,所述污水進水管及酸堿添加裝置與所述第一左腔體上部連通,所述第一導流墻的底部設有第一連通結構,以使所述第一左腔體中的污水從所述第一連通結構流至所述第一右腔體,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右腔體上部的側壁。
優選地,所述混凝池內豎向設有第二導流墻以將所述混凝池內部腔體隔離成第二左腔體和第二右腔體,所述混凝劑添加裝置與所述第二左腔體上部連通,所述第二導流墻的底部設有第二連通結構,以使所述第二左腔體中的污水從所述第二連通結構流至所述第二右腔體,所述第一進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左腔體上部的側壁,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右腔體上部的側壁。
優選地,所述絮凝池內豎向設有第三導流墻以將所述絮凝池內部腔體隔離成第三左腔體和第三右腔體,所述絮凝劑添加裝置與所述第三左腔體上部連通,所述第三導流墻的底部設有第三連通結構,以使所述第三左腔體中的污水從所述第三連通結構流至所述第三右腔體,所述第二進水口位于所述第三左腔體上部的側壁,所述第三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三右腔體的側壁。
優選地,所述沉淀斗中設有一進水導流墻以將所述沉淀斗的內部腔體隔離成進水腔及沉淀腔,所述第三進水口位于所述進水腔上部的側壁,所述溢流堰位于所述沉淀腔上部的側壁,所述斜管或斜板設置于所述沉淀腔的中部且位于所述進水導流墻底部與所述溢流堰之間的高度位置;所述進水導流墻的底部與所述沉淀斗側壁之間形成一進水間隙,以使所述進水腔內的污水經所述進水間隙進入至所述沉淀腔。
優選地,所述PH值調節池、混凝池及絮凝池內分別設有一攪拌裝置。
優選地,所述第一導流墻的底部與PH值調節池的底部之間具有第一間隙,以形成所述第一連通結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華信中水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經深圳華信中水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306195.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發光角度可調的射燈
- 下一篇:一種銀杏植物種子快速繁殖催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