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微生物復合除藻劑的制備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410289634.3 | 申請日: | 2014-06-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140963A | 公開(公告)日: | 2014-11-12 |
| 發明(設計)人: | 孫朋飛;趙宇華;王冠;盧麗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11/14 | 分類號: | C12N11/14;C12N11/10;C02F3/34;C12R1/01;C12R1/07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邱啟旺 |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微生物 復合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環保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微生物復合除藻劑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的大中型湖泊(>50km2)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80%,是重要的水源地。但是在2萬多座自然湖泊當中,75%的湖泊都被藻類生長物污染,致使魚和其他生物無法生存,變成死湖而走向消亡,其中以銅綠微囊藻污染最為普遍。因此,目前對于水華治理方法的研制是環保研究領域一個重要的方向。如何實現有毒水華的快速、高效、安全治理且投入成本低,是目前評判一個方法好壞的關鍵。然而現有的方法除藻效果單一等因素限制了水華治理的效果,從而使得那些方法無法大規模應用。?
目前,治理水華的方法大致分為:1、物理方法。此類方法有紫外、超聲、遮蔽、曝氣混凝、打撈、活性炭吸附等。2、化學方法。這類方法主要是通過化學試劑也稱殺藻劑來控制藻類繁殖,有機溴殺藻劑、銅鹽(硫酸銅、氯化銅)、高錳酸鉀等是應用最多的除藻劑。3、生物方法。即通過自然狀態下的病毒、溶藻菌、真菌、原生動物、魚類等的溶解或吞食藻類,控制藻類的過度生長。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以上幾種方法均存在各自的缺點,而且單一使用以上方法水華治理效果較差。因此,將不同方法進行有機復合,制備出一種高效且安全的復合除藻劑從而實現水華的有效治理。?
因此,將溶藻菌、藻毒素降解菌以及絮凝劑產生菌的篩選、微生物絮凝劑的制備、微生物的固定化以及復合絮凝劑、復合除藻劑的制備過程整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復合除藻劑的安全高效除藻效果:1、溶藻菌、藻毒素降解菌以及絮凝物產生菌的篩選分別用于溶藻、降解藻毒素以及產生微生物絮凝劑。2、微生物的固定化,可以保證細菌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穩定的生長,并且固定化的環境可以為細菌發揮各自作用提供必需的營養物質。3、微生物絮凝劑的制備技術可以保證微生物絮凝劑的純度,減少其使用量。4、將以上幾部分有機復合,制備出一種復合除藻劑,從而一次實現對有害藻類的絮凝沉降、微生物溶藻以及藻毒素的微生物降解,進而實現水華的高效且安全治理。?
??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微生物復合除藻劑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微生物復合除藻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溶藻菌(R1)、藻毒素降解菌(M1)的固定化:以海藻酸鈉為固定材料,以MM培養基作為溶劑,配制質量百分數為2%的海藻酸鈉溶液后,對溶藻菌(R1)和藻毒素降解菌(M1)分別進行固定化;
(2)胞外多聚物的分離純化:以MMDT培養基培養胞外多聚物分泌菌(DT),將培養24小時后的培養液通過進一步純化,得到胞外多聚物制品;
(3)復合微生物絮凝劑的制備:以高嶺土、硫酸鋁鉀、氯化鈣以及步驟(2)得到的胞外多聚物制品為原料,結合響應面設計方法設計胞外多聚物制品、高嶺土、硫酸鋁鉀、氯化鈣之間的比例,得到絮凝效果最好的復合微生物絮凝劑;
(4)復合微生物除藻劑的制備:以步驟(1)得到的固定化的溶藻菌和固定化的藻毒素降解菌與步驟(3)得到的復合微生物絮凝劑為原料,制備出微生物復合除藻劑。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3)中,絮凝效果最好的復合微生物絮凝劑中,胞外多聚物制品、高嶺土、硫酸鋁鉀、氯化鈣的質量比為0.25×10-3:5.64:0.08:0.125。?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該方法中需要投放到水體中的微生物均為自然界中篩選到的安全菌株,釋放到自然界中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制備過程中使用的源材料價格低廉,制備成本低且這些材料不會破壞自然生態系統。
該技術制備的除藻劑將絮凝除藻、微生物溶藻及藻毒素的微生物降解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從而實現了水華的安全高效治理。?
該方法中使用的菌株均為高效菌株,分別具有很高的溶藻、藻毒素降解及絮凝除藻效果,三者結合可以實現水體中有害藻類的高效去除。?
所述溶藻菌(R1)保存于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3號的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編號:CGMCC?No.9198,分類命名:檸檬酸桿菌(Citrobacter?sp.)。保藏日期為2014年5月23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大學,未經浙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289634.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羅氏芬殘留檢測方法
- 下一篇:11A型肺炎球菌單克隆抗體及其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