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觸壁下沉通道式隧道中隔墻及其建造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285266.5 | 申請日: | 2014-06-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061000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9-24 |
| 發明(設計)人: | 陳智慧;任兆丹;陳雪鋒;張雙茁;何偉奇;陳俊偉;李元昌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D9/14 | 分類號: | E21D9/14;E21F16/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匯澤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張瑾 |
| 地址: | 430063 湖北***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下沉 通道 隧道 隔墻 及其 建造 方法 | ||
1.一種觸壁下沉通道式隧道中隔墻,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導洞、中隔墻主體、上部通道、下部通道、左側通道、右側通道以及后澆封頂結構;
所述中導洞位于兩個正洞隧道之間,且其高度低于所述正洞隧道,所述中隔墻主體的底部以面觸壁的方式與所述中導洞的下部巖體接觸,所述中隔墻主體的上部呈犄角狀,并支撐于所述中導洞的頂部;
所述上部通道位于所述中隔墻主體中部的上端,所述下部通道位于所述中隔墻主體中部的下端,所述左側通道位于所述中隔墻主體的左側,所述右側通道位于所述所述中隔墻主體的右側,所述上部通道、所述下部通道、所述左側通道以及所述右側通道與所述正洞隧道的貫通方向一致;
所述后澆封頂結構設于所述中隔墻主體的頂端,且位于所述上部通道上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壁下沉通道式隧道中隔墻,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通道內設有預留孔洞。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壁下沉通道式隧道中隔墻,其特征在于:兩個正洞隧道與所述上部通道和所述下部通道之間均設有橫通道。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壁下沉通道式隧道中隔墻,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墻主體的底部比其上部寬。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壁下沉通道式隧道中隔墻,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墻主體的左側與右側呈對稱結構。
6.一種建造如權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觸壁下沉通道式隧道中隔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利用全斷面法或臺階法開挖所述中導洞;
步驟二:在所述中導洞內綁扎鋼筋、固定預埋件、預留排水孔洞并架立模板,利用所述上部通道和所述下部通道的內部空間,完成所述中隔墻主體的混凝土澆筑及振搗作業;
步驟三:待所述中隔墻主體達到預定強度后,完成所述后澆封頂結構的施工作業;
步驟四:在所述下部通道內開設預留孔洞,完成兩個正洞隧道的施工后,將襯砌背后的地下水通過所述預留孔洞引排至所述下部通道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285266.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沿空留巷開采支護工藝方法
- 下一篇:一種自動摘掛吊環的方法及其專用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