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厭氧反應器的三項分離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279296.5 | 申請日: | 2014-06-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003521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8-27 |
| 發明(設計)人: | 楊吉祥;陳猷鵬;晏鵬;董陽;郭勁松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2F3/28 | 分類號: | C02F3/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趙榮之 |
| 地址: | 400714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反應器 分離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污水處理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厭氧反應器的三項分離裝置。
背景技術
有機物含量高的污水生化處理一般要求先用厭氧工藝進行預處理,然后再進行相應的精處理。
厭氧顆粒污泥工藝預處理污水具有占地面積小、單位體積效率高,目前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在厭氧顆粒污泥工藝的發展初期,UASB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然而當前EGSB、IC工藝占據了更高的市場份額。與UASB工藝相比,EGSB,IC工藝的三項分離器需要特殊的水力設計以截留大量的污泥來保證厭氧反應器的效率;三項分離器的設計技術難度大,不適于廣泛推廣,嚴重限制了EGSB等工藝的設計、運用。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厭氧反應器的三項分離裝置,以解決現有三項分離器技術難度大,設計制造成本高,不適于廣泛推廣,嚴重限制了EGSB等工藝的設計、運用的問題。
本發明厭氧反應器的三項分離裝置,包括分離器主體、設置在分離器主體下端的緩沖管體和設置在緩沖管體下端的圓錐形集泥斗,所述圓錐形集泥斗的中心部設置有排泥口;
所述分離器主體包括由若干隔板相互連接的若干同心套筒,相鄰套筒之間的空間被隔板分隔成若干從上至下的流道,最內層的套筒的上端連接有排水管。
進一步,所述厭氧反應器的三項分離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排泥口下方的擋流板。
進一步,所述隔板與套筒的徑向平行,且隔板的寬度和相鄰隔板之間的弧長為70~300mm;所述流道的長度為1.0~2.0m,緩沖管體的高度為0.5~1.0m,所述圓錐形集泥斗中心部高度為500~700mm,排泥口的直徑為200~400mm,最外層的套筒的直徑為1.0~4.0m。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厭氧反應器的三項分離裝置,其與厭氧反應器相互分離,三項分離裝置結構簡單,設計制造難度小,制造成本低,制造完成的三項分離裝置直接放入反應器上部使用,適用于大規模推廣使用,有利于推動EGSB等工藝的設計、運用。
2、本發明厭氧反應器的三項分離裝置,其數量可根據反應器的體積、污水處理量進行計算確定,進而可有效節省反應器分離部分的體積,降低相關建設費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厭氧反應器的三項分離裝置的主視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中箭頭表示物質流向。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所示,本實施例厭氧反應器的三項分離裝置,包括分離器主體1、設置在分離器主體1下端的緩沖管體2和設置在緩沖管體2下端的圓錐形集泥斗3,所述圓錐形集泥斗3的中心部設置有排泥口4;
所述分離器主體1包括由若干隔板5相互連接的若干同心套筒6,相鄰套筒6之間的空間被隔板5分隔成若干從上至下的流道7,最內層的套筒的上端連接有排水管8。
本實施例厭氧反應器的三項分離裝置,其與厭氧反應器相互分離,三項分離裝置結構簡單,設計制造難度小,制造成本低,適用于大規模推廣使用,有利于推動EGSB等工藝的設計、運用。工作時,將制造完成的三項分離裝置直接放入反應器上部,流道7上端淹沒于反應器中的污水中,污水從上至下流經流道7時流速會減緩,且由于污水、污泥和氣泡三者的密度不同,在流經流道7的過程中,污水、污泥和氣泡會相互分離,氣泡向上從流道7的上端進入反應器,污泥密度最大,其下沉匯集在圓錐形集泥斗3上,并從排泥口4流入反應器,而經凈化后的污水則經緩沖管體2和最內層筒體向上進入排水管8,再排出反應器;污水在緩沖管體2內流速會進一步降低,可促進污水和污泥進一步分離,避免污泥向上流入排水管8。
作為對本實施例的改進,本厭氧反應器的三項分離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排泥口4下方的擋流板9,擋流板9可避免反應液由排泥口4進入三項分離裝置中。
本實施例中,所述隔板5與套筒6的徑向平行,且隔板5的寬度和相鄰隔板之間的弧長為70mm;所述流道7的長度為1.0m,緩沖管體2的高度為0.5m,所述圓錐形集泥斗中心部高度為500mm,排泥口的直徑為200mm,最外層的套筒的直徑為1.0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未經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27929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控制連鑄機的干油潤滑的方法
- 下一篇:一種專用于環形長鑄造件澆注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