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金屬型乏燃料后處理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263418.1 | 申請日: | 2014-06-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008785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8-27 |
| 發明(設計)人: | 王寧;羊衍秋;姜濤;田杰;胡勝;劉曉亞;伍懷龍;陳柏樺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21F9/28 | 分類號: | G21F9/28 |
| 代理公司: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專利中心 51210 | 代理人: | 韓志英 |
| 地址: | 621999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金屬 燃料 處理 裝置 | ||
1.一種金屬型乏燃料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裝置由下往上依次為包括感應加部分(8),降溫過渡段(4)以及裂變產物收集部分(2);所述的感應加熱部分(8)設置為爐殼與爐膛的雙層結構,含有球狀的爐殼(19)、設置在爐殼(19)內的筒狀的爐膛,設置在爐膛外圍的保溫層Ⅱ(17);所述的降溫過渡段(4)含有保溫層Ⅲ(22)、水冷套(21);所述的裂變產物收集部分(2)含有保溫層Ⅰ(3)、排氣口(23)、溫度檢測熱電偶安裝口;其連接關系是,所述的感應加部分(8)、降溫過渡段(4)、及裂變產物收集部分(2)各部分接口處分別通過法蘭連接;所述爐殼(19)由雙層水冷套構成,爐殼(19)的一側面分別設置有真空排氣口(18)、電極引出口(11),爐殼(19)的上方分別設置有熱電偶的安裝口(7)、紅外線測量口(20),電極通過側面電極引出口(11)引出;所述爐膛設置于爐殼(19)內的中心軸上,爐膛下部通過保溫層Ⅱ(17)固定于爐殼(19)內,保溫層Ⅱ(17)的表面繞制有感應線圈(9),感應線圈(9)對應的爐膛內形成高溫中頻加熱段(10),高溫中頻加熱段(10)的上部形成高溫降溫過渡段(6);爐殼(19)的下部設置有可升降的工作臺(12),通過外接電機驅動工作臺(12)升降;工作臺(12)的下部、底部分別設置有爐膛進氣口(15)、射線檢測口(14);位于爐殼(19)上端口的爐膛表面設有保溫層Ⅲ(22),保溫層Ⅲ(22)的外圍設有水冷套(21),水冷套(21)的外殼通過法蘭與爐殼(19)連接,形成降溫過渡段(4);裂變產物收集部分(2)中的爐膛外圍設置有保溫層Ⅰ(3),保溫層Ⅰ(3)的一端通過法蘭與降溫過渡段(4)的保溫層Ⅲ(22)連接,另一端通過法蘭封頂;在裂變產物收集部分(2)的上部、頂部分別設置有排氣口(23)、溫度檢測用的熱電偶口(1);所述的爐殼(19)固定于操作平臺上(13);所述感應加部分(8),降溫過渡段(4)以及裂變產物收集部分(2)為同軸心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型乏燃料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爐殼(19)設置有爐殼進氣口(16),爐膛設置有爐膛進氣口(1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型乏燃料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溫過渡段(4)中的水冷套(21)設置為三段,三段水冷套均能分別獨立進行進水控制。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型乏燃料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裂變產物收集部分(2)內部設置有用于濾材的T形臺階。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型乏燃料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爐膛材質為高純石墨管,石墨管外包裹氧化鋯耐火材料的石墨保溫層。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型乏燃料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溫層Ⅲ(22)表面的三段獨立水冷套的材質采用316L不銹鋼。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未經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263418.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