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集成式配變終端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260512.1 | 申請日: | 2014-06-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079070A | 公開(公告)日: | 2014-10-01 |
| 發明(設計)人: | 李慶元;武占河;丁國茂;邵長領;趙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立儀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J13/00 | 分類號: | H02J13/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0023 浙江省杭***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集成 式配變 終端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主要涉及一種電網配變自動化終端。
背景技術
配電自動化終端要完成對多條線路的監測和控制,本方案采用模塊化設計思想,不僅能靈活滿足用戶需求,而且使生產過程簡單化,大大所縮短供貨周期。
目前常用的配電自動化終端設計方案,采取功能集中處理方案,在此類終端上,最基本的功能包括:遙測、遙信、遙控,由于現場的復雜性,現場可能需要測量和控制的線路數會有四路、六路、八路、十路、十二路、十四路、十六路等,由于事先不知道現場需要幾路,因此無法在拿到用戶的需求前,提前生產。
再者,為了滿足最大路數的要求,電路板的核心電路的性能、功能指標必須滿足最大容量要求,而現場需求在大部分情況下是不可能達到最大容量的,因此會造成性能、功能浪費,從而造成成本浪費。
發明內容
因此,在配電自動化的使用現場,每一路遙測板會對應五路遙信板和二路遙控板,根據這個情況,可以采取功能組合的方式實現配電自動化終端的設計。
實施例一:每一塊電路板能夠完成1路遙測量,5個遙信量,2個遙控量的功能;
實施例二:每一塊電路板能夠完成2路遙測量,10個遙信量,4個遙控量的功能。
而考慮到配電自動化終端的體積受限制,為了使配電自動化終端更加緊湊,而且現場的監控回路數都是偶數,優先采用實施例二。
本發明的主要技術方案為:集成式配電自動化終端,包括母線板,在其中設有插拔若干個功能板的插槽,且在每一插槽中設有供給每一功能板的電源板,所述功能板包括相互并行設置的遙測端、遙信端以及遙控端,設置所述遙測端以對電力線電流、電壓加以測量,設置所述遙信端以對電力線路接點的閉合量加以測量,設置所述遙控端以對電路開關的拉合閘量進行遠程控制,其中所述遙測端、遙信端及遙控端的數量均為偶數。
在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在母線板的插槽中設置主控板,用于與電源板、功能板連接以對其進行控制,并進一步與遠程上位機進行通訊。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源板包括一個輸入端和多個輸出端,所述輸入端連接母線板的供電端,所述輸出端連接插槽,在所述輸入端與輸出端之間設置有:阻抗,用于對供給每一插槽的輸出電流加以鉗位;第一電源,用于為一個插槽提供工作電壓;第二電源,與所述第一電源并聯設置,用于為另一個插槽提供工作電壓;連接所述阻抗的分流器,用于對供給每一插槽的輸出電流進行分流控制;以及動態開關,根據分流器的電流大小進行開關動作,其中所述分流器包括:誤差信號放大器,用于接收來自阻抗鉗位電壓的信號,與一個基準信號進行比較以得出一個放大的差分信號;以及分流開關,獲取此差分信號以在其導通時輸出一部分電流給所述的動態開關。
在一個實施例中,設置所述動態開關以在第一狀態下,通過流過阻抗的電流與流過插槽的電流之差對所述第一、第二電源加以充電;在第二狀態下,通過所述第一電源對一個插槽加以放電以供給其工作電源;以及在第三狀態下,通過所述第二電源對另一個插槽加以放電以供給其工作電源。
在一個實施例中,設置所述主控板以控制所述分流器。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插槽之間是通過CAN總線加以通訊連接。
附圖說明
圖1示意性繪示出本發明配電終端的功能模塊化框圖;
圖2概括性繪示出本發明實施例電源的電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配電自動化終端包括母線板,在其中設有插拔若干個功能板的插槽,且在每一插槽中設有供給每一功能板的電源板,所述功能板包括相互并行設置的遙測端、遙信端以及遙控端,設置所述遙測端以對電力線電流、電壓加以測量,設置所述遙信端以對電力線路接點的閉合量加以測量,設置所述遙控端以對電路開關的拉合閘量進行遠程控制,其中設定所述遙測端的數量為1個,所述遙信端的數量為5個,且所述遙控端的數量為2個。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插槽之間是通過CAN總線加以通訊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立儀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華立儀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26051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