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前導符號的生成方法及頻域OFDM符號的生成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259080.2 | 申請日: | 2014-06-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282076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2-26 |
| 發明(設計)人: | 張文軍;徐洪亮;黃戈;邢觀斌;何大治;管云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數字電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27/26 | 分類號: | H04L27/2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00125 上海市浦東***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前導 符號 生成 方法 ofdm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頻域OFDM符號的生成方法及物理幀中前導符號的生成方法,其中頻域OFDM符號的生成方法包括:確定固定序列和信令序列的平均功率比;依照平均功率比R在頻域上分別生成固定序列和信令序列集合;從信令序列集合中選擇一個信令序列,將固定序列和信令序列填充至有效子載波上,且固定序列和信令序列之間呈奇偶交錯排列;在有效子載波兩側分別填充零序列子載波以形成預定長度的頻域OFDM符號;其中,所選擇信令序列在集合內的序號即為OFDM符號承載的信令信息。本技術方案解決了目前DVB_T2標準及其他標準中,前導符號在頻率選擇性衰落信道下低復雜度接收算法檢測出現失敗概率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無線廣播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頻域OFDM符號的生成方法及物理幀中前導符號的生成方法。
背景技術
通常為了使OFDM系統的接收端能正確解調出發送端所發送的數據,OFDM系統必須實現發送端和接收端之間準確可靠的時間同步。同時,由于OFDM系統對載波的頻偏非常敏感,OFDM系統的接收端還需要提供準確高效的載波頻譜估計方法,以對載波頻偏進行精確的估計和糾正。
目前,OFDM系統中實現發送端和接收端時間同步的方法基本是基于前導符號來實現的。前導符號是OFDM系統的發送端和接收端都已知的符號序列,前導符號做為物理幀的開始(命名為P1符號),在每個物理幀內只出現一個P1符號或連續出現多個P1符號,它標志了該物理幀的開始。P1符號的用途包括有:
1)使接收端快速地檢測以確定信道中傳輸的是否為期望接收的信號;
2)提供基本傳輸參數(例如FFT點數、幀類型信息等),以使接收端可以進行后續接收處理;
3)檢測出初始載波頻偏和定時誤差,進行補償后達到頻率和定時同步;
4)緊急警報或廣播系統喚醒。
DVB_T2標準中提出了基于CAB時域結構的P1符號設計,較好地實現了上述功能。但是,在低復雜度接收算法上仍然有一些局限。例如,在1024、542、或者482個符號的長多徑信道時,利用CAB結構進行定時粗同步會發生較大偏差,導致頻域上估計載波整數倍頻偏出現錯誤。另外,在復雜頻率選擇性衰落信道時,例如長多徑時,DBPSK差分解碼也可能會失效。而且,由于DVB_T2時域結構中沒有循環前綴,若和需要進行信道估計的頻域結構組合,將造成其頻域信道估計性能嚴重下降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解決的問題是目前DVB_T2標準及其他標準中,DVB_T2時域結構中沒有循環前綴,不能適用于相干檢測,而且前導符號在復雜頻率選擇性衰落信道下低復雜度接收算法檢測出現失敗概率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頻域OFDM符號的生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驟:確定固定序列和信令序列的平均功率比R;依照該平均功率比在頻域上分別生成固定序列和信令序列集合;從信令序列集合中選擇一個信令序列,將固定序列和該信令序列填充至有效子載波上,且所述固定序列和信令序列之間呈奇偶交錯排列;在所述有效子載波兩側分別填充零序列子載波以形成預定長度的頻域OFDM符號;其中,所選擇信令序列在集合內的序號即為該OFDM符號承載的信令信息。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物理幀中前導符號的生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對預定長度的頻域OFDM符號作離散傅里葉反變換以得到時域OFDM符號;其中,所述頻域OFDM符號是根據上述頻域OFDM符號的生成方法得到;從所述時域OFDM符號截取循環前綴長度的時域OFDM符號作為循環前綴;基于上述截取的所述循環前綴長度的時域OFDM符號生成調制信號;基于所述循環前綴、所述時域OFDM符號和所述調制信號生成前導符號。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數字電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數字電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25908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