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背光源模擬治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247829.1 | 申請日: | 2014-06-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035221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4-26 |
| 發明(設計)人: | 顏凱;柏玲;鹿堃;布占場 | 申請(專利權)人: |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東方顯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F1/13 | 分類號: | G02F1/13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銀龍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許靜,黃燦 |
| 地址: | 100015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背光源 模擬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背光源模擬治具。
背景技術
由于使用工作電壓低、功耗小、顯示方式靈活、輻射低等優點,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廣泛應用于各種領域,如計算機、手機、電視以及測量顯示等領域。LCD包括液晶顯示面板和背光源,背光源用于為液晶顯示面板提供光源,使得LCD可顯示圖像。如圖1至圖3所示,背光源通常包括背板(Back Cover)10、邊框(Bezel)20、膠框(Mold Frame)30、光學膜片(Optical Sheet)40、導光板(LGP)50和LED燈條60等,其中,LED燈條60設置在導光板50的入光面一側,LED燈條60發出的光線從導光板50的入光面入射,并經導光板50底部的網點結構以及反射片70反射后,從導光板50的出光面出射,再經光學膜片40的擴散和匯聚后,形成較為均勻的面光源射出,為顯示面板80提供光源。
通常,背光源的LED燈條60包括間隔分布的多個LED61,由于LED具有一定的發光角度(120°),從圖2中光線傳播示意圖可以看出,在導光板50中有光線存在的地方就為亮區,在LED燈條60上相鄰兩顆LED61的光線均無法傳播到的地方就是暗區,這樣在導光板50的入光側就形成了亮暗交替出現的情形,也就是Hot Spot(“螢火蟲”)現象。這種Hot Spot形成的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一、LED間距(LED Pitch)d1:相鄰兩顆LED之間的間距d1越大,越容易出現Hot Spot;
二、LED與導光板之間的距離d2:該距離d2越小,越容易出現Hot Spot;
三、LED封裝(LED PKG)尺寸d3:不同的LED封裝例如3020和7020兩種LED封裝具有不同的長度(3mm、7mm),控制其他條件相同下,3020更容易出現Hot Spot;
四、LED距離顯示面板的有效顯示區域(AA區)的距離d4:該距離越小,越容易出現Hot Spot。
隨著LED發光效率的提升,背光源中使用的LED顆數會越來越少,這就導致了Hot Spot更容易出現,此外,薄型化、窄邊框導致LED與導光板及顯示面板的有效顯示區的距離變小,LED混光距離不夠,也更容易出現Hotspot現象。通常在產品開發設計之前,對Hot Spot的預估及評判主要通過經驗性總結和光學軟件模擬來實現。由于光學模擬軟件的局限性,其模擬的光線的數量是有限的(如幾萬、幾十萬等),且如果模擬的光線數量越多,模擬所占用的時間則越長(如100萬條光線服務器下模擬至少需要12小時),由此可見,采用光學軟件模擬的結果具有局限性,與現實樣品中結果會有偏差,精確性差,且模擬時間長。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背光源模擬治具,其結構簡單,對背光源的光學模擬更加直觀、透徹、準確,可以極大的提高背光源的設計精確性。
本發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背光源模擬治具,包括:
光源模擬部,所述光源模擬部上設有可移動的多個發光部件;
設置于發光部件的發光面一側的光學部品模擬部,所述光學部品模擬部包括與發光部件的相對位置能夠變化的導光板;
第一測距單元,用于獲取相鄰發光部件之間的間距;以及,
第二測距單元,用于獲取發光部件與導光板之間的距離。
進一步的,所述發光部件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光源模擬部上,用于拆換不同封裝尺寸的發光部件。
進一步的,所述光源模擬部包括:
多個發光部件安裝結構,每一所述發光部件安裝結構對應安裝一所述發光部件,且所述發光部件安裝結構上設有用于為所述發光部件供電的供電結構;
導軌結構,多個所述發光部件安裝結構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導軌結構上。
進一步的,所述發光部件安裝結構包括用于與所述導軌結構連接的絕緣的滑塊組件;
所述供電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滑塊組件的相對兩側、且相互絕緣的第一導體部和第二導體部;
其中,所述發光部件的第一引腳與所述第一導體部電連接,所述發光部件的第二引腳與所述第二導體部電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導軌結構包括:
軌道;
分別位于所述軌道兩側的第三導體部和第四導體部,所述第三導體部與所述第四導體部通過所述軌道絕緣,所述第三導體部通正電壓,所述第四導體部通負電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東方顯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東方顯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24782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