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高溫高壓微觀可視化地層滲流模擬實驗裝置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244772.X | 申請日: | 2014-06-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100257A | 公開(公告)日: | 2014-10-15 |
| 發明(設計)人: | 劉建儀;代建偉;張廣東;張烈輝;楊火海;文果;劉洋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南石油大學 |
| 主分類號: | E21B47/10 | 分類號: | E21B47/10;E21B47/002;E21B43/16 |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 地址: | 610500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高溫 高壓 微觀 可視化 地層 滲流 模擬 實驗 裝置 方法 | ||
1.高溫高壓微觀可視化地層滲流模擬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驅替系統、地層滲流模擬系統、微觀可視化系統、流體分析系統和殘余流體處理系統(30),所述的驅替系統包括注入泵(20)、配樣器(21)、真空泵(22)、高溫高壓反應釜和高壓驅替泵(23),所述的高溫高壓反應釜包括油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6)、氣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7)、水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8),注入泵(20)通過管路與配樣器(21)進樣口連接,連接注入泵(20)與配樣器(21)的管路上設置有閥門A(1),真空泵(22)和配樣器(21)的出口均通過管路A分別與油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6)、氣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7)和水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8)的上端出口同時連接,配樣器(21)和真空泵(22)的出口分別設置有閥門B(2)和閥門C(3),油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6)、氣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7)和水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8)的上端出口分別設置有閥門D(5)、閥門E(7)和閥門F(9),地層滲流模擬系統也通過管路A與油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6)、氣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7)和水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8)的上端出口同時連接,高壓驅替泵(23)通過管路與油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6)、氣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7)和水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8)的下端入口同時連接,油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6)、氣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7)和水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8)的下端入口分別設置有閥門G(4)、閥門H(6)和閥門I(8);?
地層滲流模擬系統包括巖心夾片(26)、回壓閥(27)、回壓泵(28)、節流閥(17)和多功能烘箱(35),高溫高壓反應釜、氣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7)、水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8)和巖心夾片(26)均置于多功能烤箱內,巖心夾片(26)巖包括巖心薄片(39)、上抗高溫薄膜(40)、上藍寶石玻璃片(41)、下抗高溫薄膜(42)、下藍寶石玻璃片(43)、左中心短管(44)和右中心短管(45),上抗高溫薄膜(40)和下抗高溫薄膜(42)分別覆壓于巖心薄片(39)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藍寶石玻璃片(41)和下藍寶石玻璃片(43)分別覆壓于上抗高溫薄膜(40)和下抗高溫薄膜(42)的外側,左中心短管(44)的右端和右中心短管(45)的左端均嵌入巖心薄片(39)內,巖心薄片(39)的四周用高溫高壓橡膠密封,巖心夾片(26)的左中心短管(44)與分別與油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6)、氣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7)和水樣高溫高壓反應釜(38)的上端出口同時連接,巖心夾片(26)的右中心短管(45)與回壓閥(27)相連的入口端連接,左中心短管(44)上依次安裝有壓力表A(18)和閥門J(10),右中心短管(45)上依次安裝有閥門K(11)和壓力表B(19),回壓閥(27)的出口端通過管路與節流閥(17)的入口端連接,回壓閥(27)與回壓泵(28)通過管路相連,且連接回壓閥(27)與回壓泵(28)的管路上設置有閥門L(12);
微觀可視化系統包括長焦距高倍顯微鏡(24)、計算機(34)和絕熱可視窗(25),多功能烘箱(35)的頂蓋開有一圓孔,圓孔位于頂蓋內層的部分為螺紋孔,長焦距高倍顯微鏡(24)置于多功能烘箱(35)上,下端物鏡正對絕熱可視窗(25),計算機(34)直接連接高倍顯微鏡;
所述絕熱可視窗(25)包括頂盤(46)、底盤(47)和螺栓(48),頂盤(46)為頂部鑲有抗壓鋼化玻璃(49)且直徑略小于烘箱頂蓋圓孔的圓盤,頂盤(46)下部開有一凹槽,頂盤(46)左右兩端開有圓形小管道,凹槽大小與巖心夾片(26)一致,用于放置巖心夾片(26),巖心夾片(26)的左中心短管(44)和右中心短管(45)分別安裝于頂盤(46)對應側的圓形小管道內,底盤(47)為底部鑲有抗壓鋼化玻璃(49)且直徑大于烘箱頂蓋圓孔的圓盤,頂盤(46)設置于底盤(47)上側且通過螺栓(48)與底盤(47)連接,底盤(47)的外圓周設置有螺紋,底盤(47)通過螺紋與烘箱頂蓋內層連接;
流體分析系統包括氣液分離器(31)、氣相色譜儀(32)、油相色譜儀(33),節流閥(17)的出口端連接有三通(29),氣液分離器(31)左端與三通(29)的第二端口連接,且連接氣液分離器(31)與三通(29)的管路上設置有閥門M(14),氣液分離器(31)上端出口連接氣相色譜儀(32),氣液分離器(31)下端與油相色譜儀(33)連接,氣液分離器(31)連接氣相色譜儀(32)和油相色譜儀(33)的管路上分別設置有閥門N(15)和閥門O(16);
殘余流體處理系統(30)連接三通(29)的第三端口,連接殘余流體處理系統(30)與三通(29)的管路上設置有閥門P(13)。
2.采用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溫高壓微觀可視化地層滲流模擬實驗裝置的實驗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驟:
S1、實驗準備工作;
S11、巖心夾片(26)制作:測試取樣真實巖心孔滲,并將巖心打磨成巖心薄片(39),并用抗高壓的兩片藍寶石玻璃夾緊巖心片,嵌入短嘴管,巖心薄片(39)四周采用耐溫耐壓橡膠密封;
S12、對取樣油氣進行色譜分析;
S2、微觀滲流實驗;
S21、連接好實驗裝置,用酒精、石油醚清洗實驗系統,用實驗氣體排除管線中殘余空氣;
S22、對高溫高壓反應釜抽真空,然后通過注入泵(20)將配樣器(21)中樣品氣轉入高溫高壓反應釜,用增壓泵直接加到原始地層壓力Pi;
S23、保持高溫高壓反應釜壓力,升高溫度,直至原始地層溫度下,模擬氣體在原始地層條件下的狀態;
S24、通過回壓閥(27)將巖心夾片(26)出口端壓力控制在P1,巖心夾片(26)入口端壓力P2由高壓驅替泵(23)以恒壓或恒速工作方式自適應,巖心夾片(26)兩端壓差為P2-P1,同時利用高倍顯微鏡和計算機(34)對流體在巖心夾片(26)的微觀滲流現象進行監測和圖像采集;
S25、流體流過巖心夾片(26)經節流閥(17)減壓后,通過三通(29)并用氣液色譜分析儀對殘余流體組分和濃度進行測試,對比實驗前流體樣品;?
S26、恒定實驗溫度,多次改變巖心夾片(26)出口端壓力,通過高壓驅替泵(23)恒壓或恒速驅替,模擬觀察在不同壓力條件下流體在巖心中的微觀滲流狀態變化;
S27、恒定實驗壓力,通過多功能烘箱(35)改變實驗溫度,溫度梯度為△T,模擬觀察觀察在不同溫度條件下流體在巖心中的微觀滲流狀態變化;
S28、利用殘余流體處理系統(30)對殘余流體吸收處理;
S29、待實驗結束后,整理實驗儀器,以備下次使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南石油大學,未經西南石油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244772.X/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