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同時檢測海洋中四種致病菌的多重PCR引物及其設計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410241775.8 | 申請日: | 2014-05-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981275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8-13 |
| 發明(設計)人: | 楊季芳;管峰;陳吉剛;毛芝娟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萬里學院 |
| 主分類號: | C12Q1/68 | 分類號: | C12Q1/68;C12Q1/04;C12N15/11 |
| 代理公司: | 寧波誠源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張一平 |
| 地址: | 315100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同時 檢測 海洋 中四種 致病菌 多重 pcr 引物 及其 設計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微生物檢測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同時檢測海洋陰溝腸桿菌、產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嗜水氣單胞菌和副溶血弧菌的多重PCR引物及其設計方法。
背景技術
陰溝腸桿菌、產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嗜水氣單胞菌和副溶血弧菌,屬于可以通過食物、水進行傳播的病原菌。它們的生物學特性和致病性有一定的區別,但都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和消化系統疾病。
陰溝腸桿菌屬于條件致病菌,一般條件下不會引起致病,但也可引起敗血癥、下呼吸道感染、傷口感染、軟組織感染、心內膜炎、泌尿道感染等癥狀。陰溝腸桿菌能夠引起人類重視,主要是因為其可產生超廣譜β-內酰胺酶、AmpC酶,耐藥情況嚴重,并且具備多種其他耐藥機制,給臨床抗生素治療帶來新的挑戰。陰溝腸桿菌耐藥機制主要包括產生β-內酰胺酶、qnr基因介導耐藥、整合子、主動外排泵系統作用、藥物作用靶位的改變、外膜通透性改變等。這些復雜的耐藥機制存在,對于其他細菌混合性感染的抗生素治療造成無效或療效甚微。陰溝腸桿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由其引起的海產品食物中毒偶有發生,但是在醫院中的傳播僅次于大腸桿菌和克雷伯菌。
產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種重要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人感染后主要表現為敗血癥、腦膜炎和單核細胞增多等。該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產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對人類的安全具有危險,在4℃的環境中仍可生長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在歐美、日本由該菌造成的臨床疾病和食物污染問題,已超過在細菌性食物中毒中占第1位的沙門氏菌。我國多地也有該菌引發疾病而住院和死亡的報道。因為該菌是一種細胞內寄生菌,抗生素治療只能在一段時間內發揮作用,目前發現其耐藥性呈現散狀分布,對一些抗生素耐藥性不斷增強。
嗜水氣單胞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種水體中,是多種水生動物的原發性致病菌,對人而言為條件致病菌,是典型的人-獸-魚共患病的病原菌。嗜水氣單胞菌可以產生毒性很強的外毒素,如:溶血素、組織毒素、壞死毒素、腸毒素和蛋白酶等,主要引起腸道性感染。嗜水氣單胞菌感染人的病例少有記載,但是一旦發作,死亡率很高,治愈率較低,常會與其它菌(如溫和產氣單胞菌、弧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在我國也發生過多次由嗜水氣單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副溶血弧菌對人和動物均有較強的毒力,其致病物質主要有耐熱性溶血素(TDH)和耐熱溶血相關毒素(TRH),這些毒素具有溶血活性、腸毒性和致死作用。該菌因在含食鹽較濃(3%-4%以上)的培養基中生長,而在不含鹽的培養基內不能繁殖,故而又稱嗜鹽菌。副溶血弧菌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通常存在于海岸線區域以及海產品中,人多因食用污染本菌又未經良好加工的海產品,如蟹類、牡蠣、蝦等而引起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沿海地區細菌性食物中毒中所占比例較高,是沿海區域最主要的食物中毒細菌之一。其引起的細菌性食物中毒危害僅次于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和肉毒梭菌。我國沿海地區每年都有大量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報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萬里學院,未經浙江萬里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241775.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耐腐蝕防水抗拉電纜
- 下一篇:不易分離的柔性扁平數據線用補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