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熔鹽堆余熱冷卻裝置及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217765.0 | 申請日: | 2014-05-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996419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8-20 |
| 發明(設計)人: | 蔡創雄;陳堃;何兆忠;馬志善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21C15/18 | 分類號: | G21C15/1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鄧琪;宋麗榮 |
| 地址: | 201800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熔鹽堆 余熱 冷卻 裝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種熔鹽堆余熱冷卻裝置,包括空氣自然循環系統和熔鹽自然循環系統,所述空氣自然循環系統和熔鹽自然循環系統在設置于熔鹽池(100)內的浸入型板式空冷器(102)中進行換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冷器(102)包括空冷器芯體(2)和分別位于所述空冷器芯體(2)的水平方向的末端的空氣進口段(1)和空氣出口段(3),所述空冷器芯體(2)由彼此疊置的多個傳熱板片(21)形成;其中,所述傳熱板片(21)在豎直方向的末端被成對地兩兩焊合連接,而在豎直方向的末端未焊合連接的相鄰傳熱板片(21)之間構成熔鹽流道(22);所述傳熱板片(21)在水平方向的末端也被成對地兩兩焊合連接,而在水平方向的末端未焊合連接的相鄰傳熱板片(21)之間構成空氣流道(23);熔鹽與空氣分別在所述熔鹽流道(22)和所述空氣流道(23)中形成交叉流動換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熔鹽堆余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構成所述熔鹽流道(22)的兩相鄰所述傳熱板片(21)的間距小于構成所述空氣流道(23)的兩相鄰所述傳熱板片(21)的間距。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熔鹽堆余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在豎直方向上,兩兩焊合連接的傳熱板片(21)在頂端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并向上凸起的第一弧形面(24’),相鄰的所述第一弧形面(24’)之間構成熔鹽進口導流結構(24)。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熔鹽堆余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在豎直方向上,兩兩焊合連接的傳熱板片(21)在底端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并向下凸起的第二弧形面(25’),相鄰的所述第二弧形面(25’)之間構成熔鹽出口導流結構(25)。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熔鹽堆余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水平方向上,兩兩焊合連接的傳熱板片(21)在第一末端具有沿豎直方向延伸并朝向所述空氣進口段(1)凸起的第三弧形面(26’),相鄰的所述第三弧形面(26’)之間構成空氣進口導流結構(26)。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熔鹽堆余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水平方向上,兩兩焊合連接的傳熱板片(21)在第二末端具有沿豎直方向延伸并朝向所述空氣出口段(3)凸起的第四弧形面(27’),相鄰的所述第四弧形面(27’)之間構成空氣出口導流結構(27)。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熔鹽堆余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構成所述空氣流道(23)的兩傳熱板片(21)之間設有支撐該傳熱板片以阻止其發生變形的定距支柱(28)。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熔鹽堆余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冷器芯體(2)的下部還具有從所述熔鹽流道(22)的下方突出延伸的熔鹽導流槽(29)。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熔鹽堆余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冷器芯體(2)和/或所述熔鹽導流槽(29)具有環形橫截面形狀。
10.一種熔鹽堆余熱冷卻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根據上述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熔鹽堆余熱冷卻裝置實現堆芯余熱的非能動冷卻。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217765.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