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鏡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202369.0 | 申請日: | 2014-05-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994396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7-11 |
| 發明(設計)人: | 鄭睿韜 | 申請(專利權)人: | 鄭睿韜;鄭睿敏 |
| 主分類號: | F21V5/04 | 分類號: | F21V5/04;F21Y115/1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33209 | 代理人: | 陳農 |
| 地址: | 310011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直下式 背光 光源 led 二次 反射 透鏡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鏡,主要適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背光源,LED背光廣告板等。
背景技術
背光光源在傳統液晶顯示器(LCD)以及大型廣告板中有大量的應用。而傳統的冷陰極管(CCFL)背光源已經逐漸被發光二極管(LED)背光源所取代。而最初的背光源利用背面雕花處理的導光板實現,其光源(線光源的CCFL或點光源的LED)從導光板側面將光導入,此種方式由于導光板技術的限制,光照效率不高。而直下式液晶顯示器背光源則有效提高了光照效率問題。LED屬于有限角度光束的點光源,直下式LED背光源需要數百甚至上千白色或三基色LED排列而形成面光源,形成一個大面積平面進行照明,因而所需LED顆粒過多造成成本過高。
將點光源轉化成面光源,是LED背光源的關鍵技術。光源均勻度和混光高度是背光源兩個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標。
對于光均勻性的改進是制約LED直下式背光源的重要因素。LED背光源中基于LED陣列的面光源,均勻度與LED光強分布密切有關。當沒有安裝透鏡時,LED光強分布接近朗伯特分布。當利用傳統的半球型透鏡作為LED背光源,會改變LED的光強分布,減少光束角度,使得光線更集中在LED中軸線附近。不管采用哪一種LED封裝方式,將其用于直下式LCD的背光源時,都會由于光強分布過于集中而使得光線集中在中軸線附近,使得背光源難以得到高均勻度。因此光均勻性成為直下式LCD的背光源最為難于解決的問題。當LED直下式背光源采用傳統LED封裝形式時,為提高光均勻度,通常采用增加厚度(即增加混光高度),或者增加LED排布密度。此種解決方案增加了背光源的體積和重量,從而制約LCD直下式背光源的推廣和發展。如何降低混光高度成為背光源一個關鍵指標。目前市場上應用較為廣泛的為一種圓形二次透鏡。該方案將LED光線經過兩個圓形凹面,通過折射方式,將LED光發散角度增大,通過陣列排布,實現以較少LED顆粒陣列排布來降低混光高度的背光源解決方案。然而隨著混光高度越來越低(即厚度要求越來越薄),每顆透鏡必須達到更大的折射角度。然而此方案透鏡由于透鏡材料本身的色散因子,在過大折射角時,不同波長的折射角度差異也越大,因而造成彩虹現象,即產生色斑影響光源的白色色度,使得這種背光源解決方案無法滿足在不增加LED顆粒數量的同時進一步降低混光高度的要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即大角度照明時存在的彩虹色散現象限制了在不增加LED顆粒數量前提下減少混光高度,而提供一種新的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鏡,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被光源光均勻度,并在不增加LED顆粒數的同時,進一步降低混光高度,技術效果好且成本低。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鏡,所述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鏡為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的軸對稱實體,其特征是所述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鏡由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側出射面、底部反射面組成,所述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側出射面、底部反射面均為曲面,所述入射折射面位于LED二次透鏡下部,所述中央反射面位于入射面上方,所述側出射面是一個連接底反射面和中央反射面的曲面。
本發明所述中央反射面、側出射面均為光滑曲面。
本發明所述底部反射面為光滑曲面。
本發明所述入射折射面為一光滑曲面。根據最終效果的需要,可設計為凸面或者凹面,也可設計為菲涅爾透鏡面。
本發明所述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側出射面、底部反射面均為光滑曲面,入射折射面、中央反射面、側出射面、底部反射面的輪廓線均可以由如下多項式表征:
其中z為輪廓線的高度,r為輪廓線相對于中軸線的距離,c,k,A1,A2,A3,A4,…為根據設計目標可進行優化的參數。
本發明所述輪廓線的高度z和輪廓線相對于中軸線的距離r均是可根據設計目標進行優化的參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鄭睿韜;鄭睿敏,未經鄭睿韜;鄭睿敏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20236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