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整體EUO沸石催化劑及烷基芳烴異構化中的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202289.5 | 申請日: | 2014-05-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080600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08 |
| 發明(設計)人: | 錢斌;李則俊;劉仲能;王德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01J29/74 | 分類號: | B01J29/74;C07C5/27;C07C15/0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烷基芳烴異構化 催化劑 異構化催化劑 重量百分比 副反應 接近度 可用 歧化 氫型 應用 平衡 | ||
本發明涉及整體EUO沸石催化劑及烷基芳烴異構化中的應用,主要解決現有技術中C8芳烴餾分的異構化催化劑的平衡接近度低和容易發生歧化副反應的問題。本發明采用整體EUO沸石催化劑,包括以氫型整體EUO沸石為載體,和以重量百分比計>0且≤1.0%的Pt或Pd的技術方案較好地解決了該問題,可用于烷基芳烴異構化的工業生產中。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整體EUO沸石催化劑及烷基芳烴異構化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C8芳烴主要來源于催化重整油、熱裂解汽油,另外,還有甲苯歧化或烷基轉移產物及煤焦油等。上述來源的C8芳烴中除含有對、間、鄰二甲苯外,還含有乙苯。由于乙苯與二甲苯的沸點非常接近,若采用高效精餾或吸附分離直接分離乙苯的加工費用高,不經濟,所以一般石油公司多采用化學反應將乙苯轉化為二甲苯或苯。上述來源的C8芳烴組成基本處于熱力學平衡狀態,對二甲苯在C8芳烴原料中只占20%。而對二甲苯是合成纖維、聚酯等的原料,需求量大、附加值高,因此就經濟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言,增產對二甲苯是一項意義重大的工作。
C8芳烴通過分離方法提取對二甲苯或對、鄰二甲苯,其抽余液采用二甲苯異構化方法,將非平衡組成的抽余液轉化為平衡組成,通過抽余液循環異構分離,可將間二甲苯或間、鄰二甲苯全部轉化為對二甲苯或對、鄰二甲苯。
當異構化采用酸性催化劑時,乙苯在較苛刻的操作條件下,可發生歧化和脫烷基反應,從而生成苯及重芳烴,同時,乙苯與二甲苯亦發生烷基轉移反應,這類反應將影響目的產物對、鄰二甲苯的收率。
異構化采用雙功能催化劑時,乙苯在C8環烷烴存在下可轉化為二甲苯,乙苯轉化為二甲苯的選擇性可達50%以上。
乙苯異構化成二甲苯需要VIII族貴金屬存在,傳統上傾向使用絲光沸石、ZSM系列沸石。如US4482773選用ZSM-5沸石。EP458378描述了一種C8芳烴異構化催化劑,含有鉑活性組分,和一種含有2~3%堿金屬的H型絲光沸石,并選用三水合氧化鋁或γ-氧化鋁作粘結劑。該催化劑通過離子交換將絲光沸石轉化為H型絲光沸石,然后與粘結劑混合,或者先將絲光沸石與粘結劑混合,然后成型,并離子交換,給出H-絲光沸石,最后用鉑浸漬,再焙燒還原。
US6150292描述了一種用于C8芳烴餾分的異構化催化劑,選用硅鋁比5-10之間的絲光沸石和一種粘結劑,含有至少一種取自周期表第VIII族元素中的鉑和鈀,同時催化劑中含有至少一種取自周期表第III族的鎵、銦、鉈優選銦,和至少一種取自周期表第IV族的鍺、錫、鉛優選錫。
EUO結構分子篩系一類獨特的中孔高硅分子篩,由John L.Casci等人在1981年歐洲專利EP42226(Zeolite EU-1)中首次發布,其具有一維微孔結構,其骨架為由硅氧及鋁氧四面體組成的十元環孔道,呈橢圓形開孔,孔口直徑為0.41nm×0.57nm。在分子篩主孔道側面存在一籠形結構,籠深為0.81nm,籠口直徑為0.68nm×0.58nm。分子篩的晶粒尺寸約為1~3μm,晶粒聚集后的尺寸約425~1000μm。以EUO型分子篩為酸性組元的催化劑在異丙苯合成及C8芳烴異構化反應中具有較好的性能。由于成型過程中會引入雜質及非活性組分等,不可避免的影響了催化劑的性能。
但現有技術中C8芳烴餾分的異構化催化劑的平衡接近度低和容易發生歧化副反應的缺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一是現有技術中C8芳烴餾分的異構化催化劑的平衡接近度低和容易發生歧化副反應的問題。提供一種整體EUO沸石催化劑,該催化劑用于C8芳烴餾分的異構化具有平衡接近度高和發生歧化副反應程度低的優點。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二是上述技術問題之一所述催化劑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三是上述技術問題之一所述催化劑在烷基芳烴異構化中的應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202289.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