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備乙二醇的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410202046.1 | 申請日: | 2014-05-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085187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8-11 |
| 發(fā)明(設(shè)計)人: | 陳梁鋒;何文軍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7C31/20 | 分類號: | C07C31/20;C07C29/12;B01J31/0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碳酸 乙烯 水解 制備 乙二醇 方法 | ||
1.一種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備乙二醇的方法,以碳酸乙烯酯和水為反應原料,在反應溫度為60~180℃,水和碳酸乙烯酯的摩爾比為1~10,催化劑與碳酸乙烯酯的重量比為0.005~1的條件下,原料與催化劑接觸反應1~8小時得到乙二醇;其中,所述催化劑為強堿型納米復合季銨鹽樹脂;
所述強堿型納米復合季銨鹽樹脂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助劑一配成重量百分比濃度為0.5~2%的水溶液A,將單體、共聚單體、納米材料、引發(fā)劑以及助劑二配成溶液B;
其中,所述單體選自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4-丁基苯乙烯或丙烯腈中的至少一種;
所述共聚單體選自雙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二丙烯基苯、二乙烯基苯基甲烷或二乙烯基苯中的至少一種;
所述納米材料選自多壁碳納米管;
所述引發(fā)劑選自過氧化苯甲酰、偶氮二異丁腈、過氧化月桂酰或異丙苯過氧化氫中的至少一種;
所述助劑一選自聚乙烯醇、明膠、淀粉、甲基纖維素、膨潤土或碳酸鈣中的至少一種;
所述助劑二選自脂肪烴、聚苯乙烯、汽油、脂肪酸或石蠟中的至少一種;
以重量百分比計,單體的用量為85~95%,共聚單體的用量為2~5%,納米材料的用量為0.1~3%,引發(fā)劑的用量為0.1~10%;助劑一的用量為單體用量的150~400%,助劑二的用量為單體用量的50~100%;
b)將溶液B在60~75℃預聚合0.5~2.5小時,然后將溶液B與溶液A混合,升溫至70~90℃反應5~15小時,再升溫至90~100℃反應5~15小時;反應結(jié)束后,經(jīng)抽提、洗滌、過濾、干燥、過篩,得到粒徑范圍0.35~0.60毫米的復合微球;
c)向復合微球中加入相當于復合微球重量200~500%的氯甲基化試劑,以及相當于復合微球重量20~70%的氯化鋅催化劑,在30~60℃下反應8~30小時,經(jīng)過濾、洗滌得到復合氯球,烘干至恒重;所述氯甲基化試劑選自氯甲醚或1,4-二氯甲氧基丁烷中的至少一種;
d)向復合氯球中加入相當于復合微球重量200~700%的有機溶劑、200~500%的叔銨NR1R2R3,回流狀態(tài)下反應4~30小時,經(jīng)洗滌、烘干后得到所述氯型納米復合季銨鹽樹脂;其中,所述有機溶劑選自苯腈、甲苯、四氫呋喃、二甲基甲酰胺、氯仿或二氯乙烷中的至少一種;NR1R2R3中,R1、R2、R3為甲基、乙基、丙基、正丁基或苯基;
e)將氯型納米復合季銨鹽樹脂與強堿交換后得到所述強堿型納米復合季銨鹽樹脂。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備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單體選自苯乙烯。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備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共聚單體選自二乙烯基苯。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備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引發(fā)劑選自過氧化苯甲酰。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備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助劑一選自聚乙烯醇。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備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助劑二選自聚苯乙烯。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備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強堿選自NaOH、KOH、LiOH、Ca(OH)2、Sr(OH)2或Ba(OH)2中的至少一種。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備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反應溫度為80~160℃,水和碳酸乙烯酯的摩爾比為1~8,催化劑與碳酸乙烯酯的重量比為0.01~0.5,反應時間為1~6小時。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經(jīng)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202046.1/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