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垂釣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410194800.1 | 申請日: | 2014-05-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012481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9-03 |
| 發明(設計)人: | 李賢明;李樂水;李永紅 | 申請(專利權)人: | 寧波市成大機械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K95/00 | 分類號: | A01K95/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5000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垂釣 | ||
(一)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垂釣方法,尤其是一種同時具有傳統釣法和臺灣釣法優點,而又克服了傳統釣法和臺灣釣法缺點的全新的垂釣方法,屬于休閑娛樂垂釣方法技術領域。
(二)背景技術?
目前淡水水域中的垂釣方法主要有兩種:國內原有的傳統釣法和后來從臺灣傳入的臺灣釣法,也叫臺釣法,傳統釣法的特點是釣鈍,鉛墜到底,鉛墜的重量大于或遠大于浮漂產生的浮力,子線和魚鉤是平躺在水底的,缺點是小的吃口漂相不明顯,上魚率低;優點是提竿次數少不會驚擾大魚,漂動大都是死口,容易上大魚。臺灣釣法也叫懸垂釣其特點是釣靈,鉛墜不到底,鉛墜的重量約等于浮漂產生的浮力,雙鉤到底,魚鉤分為上鉤和下鉤,上鉤的子線是垂直到底,下鉤的子線比上鉤長3厘米左右,下鉤的子線有點傾斜,優點是小的吃口漂相明顯,上魚率高,特別容易上小魚;缺點是提竿次數頻繁,大魚不敢靠近,而且直立的子線很容易被大魚發現,吃食時會碰到嘴唇,不容易釣到大魚。
(三)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漂相靈敏,大魚小魚都很容易上鉤的垂釣方法。
其特點是在臺灣釣法的基礎上,也就是在臺釣不拴鉤調好漂的基礎上,在上鉤的上邊2厘米處再增加一個很小的到底的下鉛墜,該鉛墜固定在上鉤的短子線上,該鉛墜上還有一個金屬環,下鉤的長子線從環內穿過,使下鉛墜下面的兩個釣鉤及子線全都躺在水底,魚兒很難發現下鉛墜和魚鉤之間的子線,由于長子線從下鉛墜上的環內穿過,魚兒吸食下鉤餌時不用拉動下鉛墜,浮漂的靈敏度基本不受影響。?
(四)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明一種垂釣法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上鉤,2下鉤,3下鉛墜,4上鉛墜,5浮漂,6主線,7短子線,8長子線。?
附圖2為下鉛墜的結構示意圖?
(五)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1所示為本發明一種垂釣法的一種具體實施例。包括:上鉤(1),下鉤(2),下鉛墜(3),上鉛墜(4),浮漂(5),主線(6),短子線(7)和長子線(8)。
其中如附圖2所示的下鉛墜(3)是用鉛制成的,形狀為圓球形并開有一個窄而深的槽,其圓球形的直徑為1~5毫米,垂直于槽的位置有一個固定的金屬圓環,圓環直徑與鉛墜的直徑大致相等。用該垂釣方法垂釣時,先按照臺釣的方法綁好線組,在不拴魚鉤的情況下調好漂,浮漂露出水面大約4目左右,再根據所釣魚種的大小和拋竿的遠近選擇大小合適的下鉛墜(3)用其鉛墜上的槽夾住短子線(7),為了防止松脫,可以將短子線(7)穿過金屬圓環在下鉛墜(3)上繞1到2次再用鉛墜上的槽夾住,使上鉤(1)到下鉛墜(3)之間的距離大約2厘米,然后捏緊下鉛墜(3)使開槽夾緊短子線(7),再將下鉤(2)和長子線(8)從下鉛墜(3)上的圓環內穿過,確保下鉤(2)到下鉛墜(3)之間的距離大約5厘米,再調整浮漂(5)在主線上的位置,使浮漂(5)露出水面2~3目,這樣就可以上餌施釣了。?
??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寧波市成大機械研究所,未經寧波市成大機械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19480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教學演示算盤
- 下一篇:一種用于大尺寸坩堝加熱噴涂的烘箱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