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睡姿檢測方法和可調節高度的枕頭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187922.8 | 申請日: | 2014-05-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078102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31 |
| 發明(設計)人: | 繆江平;張紫娟 | 申請(專利權)人: | 跑動(廈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47G9/10 | 分類號: | A47G9/10;A61B5/00 |
| 代理公司: | 廈門市首創君合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張松亭 |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廈門市***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睡姿 檢測 方法 調節 高度 枕頭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睡姿檢測方法:利用人體處于不同睡姿時,人體的頸背部和肩部對人體支撐裝置產生的壓力或壓強的不同,來實現檢測區分;具體表現為:當人處于仰臥時,人體的頸背部、人體支撐裝置與頭部支撐裝置之間形成一個天然的空腔,位于此空腔內的人體支撐裝置受到來自頸背部的壓力或壓強很小;當人處于側臥時,人體的肩部落入所述空腔中,位于此空腔內的人體支撐裝置受到來自肩部的壓力或壓強明顯增大。所述睡姿檢測方法檢測精度高,并且不受體重、身高、性別等方面的限制,具備良好的適用性。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使用上述睡姿檢測方法設計的可調節高度的枕頭。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睡姿檢測的方法和依此設計的枕頭。
背景技術
近來,國內一項研究對2000例頸椎病患者開展調查顯示:青少年頸椎病患者陡增,其所占比例由8.7%上升到12%。辦公室白領、長時間使用電腦者、汽車駕駛員、睡眠姿勢不正確者、固定姿勢的流水線操作工、生活中長時間打麻將、看電視者、教師和在校學生也成為頸椎病高發人群。不良的睡眠姿勢是引發頸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睡眠時,由于肌肉韌帶處于非保護性的松弛狀態,不適合的高度會由于頸肌缺乏對頸椎的保護作用,造成頸椎損傷。因此,睡覺時,要注意枕頭的高低,并且不要側著頭睡在沙發扶手上。枕頭過高、過低都會增加頸椎負擔,引發或者加重頸椎病。
人體仰臥和側臥時,對枕頭高度的需求是不同的,通常仰臥需要枕頭高度為8cm以下(以頸部最高點算),而側臥枕頭高度需要11cm以上。傳統的枕頭高度是無法調整的,這就造成了睡眠時,至少有一種睡姿是傳統枕頭的高度無法滿足的。通常情況下,為了解決側臥狀態下頸側的不適,人們會選擇略微高一點的枕頭,這樣就造成了仰臥時頸部處于“低頭”的狀態,不知不覺中加重了頸椎病的程度。而如果使用所謂的“護頸枕”,只對仰臥時頸部做一個支撐,則側臥時完全無法支撐頭部重量,易出現落枕或者頸椎側面出問題。
為此,迫切要求有一種能夠適應仰臥和側臥兩種睡姿,自動調節高度的枕頭。目前市場存在的高度調節枕頭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彈簧自動調節枕頭,該方案單純依靠人體頭部在不同睡姿時對枕頭壓力的不同,使得彈簧處于不同的形變狀態來達到高度調節的目的。但是該方案具有明顯的缺點:不同人的頭部重量不同,要通過彈簧彈力來判斷臥姿,在購買和生產時需要嚴格進行匹配,從而出現多種規格的產品,而且不具備互換性,生產和使用都不便。另外,頸部受到彈簧彈力的作用,因此沒有很好的達到低高度枕頭的護頸效果。
2、電子檢測自動調節枕頭,通過在床墊上設置壓力檢測帶或者重力檢測元件來判斷人體的睡眠姿勢。但是這些方法對于不同身高、胖瘦的人群不具有廣泛適用性,判別精確度比較低。如果對不同身形的人群做出特定的產品,又存在成本過高的缺點。更有一些產品需要在人體身上佩戴檢測裝置,這樣對于處于放松熟睡的使用者而言,無疑會增加不適感。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睡姿檢測方法,判別精度高,成本低,對于不同年齡、性別、體型的人群具有廣泛適用性。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次要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用上述睡姿檢測方法設計的可調節高度的枕頭。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睡姿檢測方法:利用人體處于不同睡姿時,人體的頸背部和肩部對人體支撐裝置產生的壓力或壓強的不同,來實現檢測區分;具體表現為:
當人處于仰臥時,人體的頸背部、人體支撐裝置與頭部支撐裝置之間形成一個天然的空腔,位于此空腔內的人體支撐裝置受到來自頸背部的壓力或壓強很小;
當人處于側臥時,人體的肩部落入所述空腔中,位于此空腔內的人體支撐裝置受到來自肩部的壓力或壓強明顯增大。
一種可調節高度的枕頭,包括:
枕頭本體;
高度調節機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跑動(廈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跑動(廈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18792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