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發動機脈沖油氣潤滑系統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174266.8 | 申請日: | 2014-04-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993927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4-26 |
| 發明(設計)人: | 李志軍;余劍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亞特電器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1M1/12 | 分類號: | F01M1/12 |
| 代理公司: | 杭州華鼎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33217 | 代理人: | 秦曉剛 |
| 地址: | 314100 浙江省嘉興***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發動機 脈沖 油氣 潤滑 系統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發動機潤滑系統及方法,尤其涉及一種主要用于打草機、油鋸、旋耕機的四沖程發動機潤滑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相關四沖程發動機潤滑系統的專利已有多項,除了那些四沖程發動機原理所必有的零部件結構外,我們所見到的資料表明,專利主要內容均為潤滑系統的創意,旨在保證翻轉使用中通氣管不噴油且充分潤滑,為之設計了諸如單向閥、轉閥、攪油針、供油通道、回油通道、供油管、回油管,空心曲軸等等,并且無一例外沿用了“供油、回油循環潤滑系統”的理論思路。在對多款國、內外機型的測試中發現,即使如上復雜的設計,運轉中任意翻轉,潤滑油也還會從通氣管大量噴出,至,不能正常運轉,這是最大的缺陷;第二點,所有機型的通氣管均接入空濾器,即使正常工位,運行一段時間,空濾器過濾棉也全被排出的潤滑油浸濕甚至流出殼體,說明“供油、回油循環潤滑系統”的回油理論及機構不可靠,造成其潤滑油消耗率大多在5—6g/kw.h,雖然低于規定標準,但,較高。
四沖程發動機的潤滑系統,如何滿足任意翻轉正常使用,降低潤滑油消耗率,排除通氣管接入空濾器浸濕過濾棉的瑕疵,為此找到一種性能可靠,結構簡單,降低成本的技術方案,仍是本領域需要探討解決的一個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提供了一種發動機脈沖油氣潤滑系統及方法,滿足任意翻轉正常使用,降低潤滑油消耗率,排除通氣管接入空濾器浸濕過濾棉的瑕疵,其滿足性能可靠,結構簡單,降低成本的要求。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發動機脈沖油氣潤滑系統,包括曲軸箱及外側設置的潤滑油箱,所述潤滑油箱與曲軸箱由箱壁隔開,在箱壁上設置一個以上的吹吸孔,潤滑油箱與曲軸箱由吹吸孔相通,所述吹吸孔的位置設置在,潤滑油箱內的油量低于最高設定油量時,發動機任意翻轉,潤滑油均不會從潤滑油箱直接流進曲軸箱。
優選的,所述吹吸孔位于潤滑油箱與曲軸箱箱壁軸向尺寸的二分之一至八分之一范圍。
優選的,所述吹吸孔的形狀為方形、菱形、圓形或者三角形。
優選的,所述吹吸孔的面積之和與汽缸截面積之比小于1。
優選的,潤滑油箱內所加潤滑油量,滿足發動機任意翻轉時,油面都低于任何一個吹吸孔,其距離為0—50mm。
另外,利用上述發動機脈沖油氣潤滑系統進行潤滑的方法為:活塞上下運動使曲軸箱內產生的脈沖氣流通過吹吸孔去吹、吸潤滑油箱中的潤滑油,使潤滑油蕩起,少量油滴從吹吸孔處濺入曲軸箱,被高速旋轉的曲柄帶起甩擊,使之成小油粒,這些小油粒被下壓的氣流從曲軸箱通過曲軸軸承依次吹向凸輪室—頂桿孔道—氣門搖臂室—缸頭蓋—油氣分離室—通氣管,在這個過程中,小油粒形成油膜對經過的零件進行潤滑與冷卻,同時,潤滑了曲軸連桿及汽缸壁與活塞。
優選的,所述活塞上下運動使曲軸箱內產生的脈沖氣流以0.01—0.002秒的頻率吹、吸,小油粒先會附著在較近處的腔室壁及零件上形成油膜,再隨著每次下壓氣流將其依次逐漸吹向各個需要潤滑與冷卻的零部件,所述油膜的行進速度為2—5mm/s。
優選的,通過試驗確定潤滑油箱與曲軸箱相鄰箱壁上的吹吸孔的位置、形狀與大小,控制脈沖氣流壓力及油粒產生量。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中,在潤滑油箱與曲軸箱相鄰的箱壁上,設置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吹吸孔,利用活塞上下運動產生的脈沖氣流,將產生的潤滑油小油粒順序吹至各需要潤滑的零件,并將極少量發揮過作用的潤滑油送出機外,實現了與“供油、回油循環潤滑系統”的傳統理論思路不同的脈沖油氣潤滑方法。
采用本發明脈沖油氣潤滑系統及方法的四沖程發動機,可任意翻轉使用,通氣管不會直接噴出潤滑油;長時連續運行,缸頭通氣管排出廢氣的溫度近似環境溫度,即驗證了各部件潤滑充分,無發熱;將通氣管排出的氣體進行油氣分離,收集到的極少量潤滑油呈乳液狀,說明沒有新鮮潤滑油排出;經測定,潤滑油消耗率≤2.8g/kw.h,遠低于6.8g/kw.h的國家標準。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發動機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2為發動機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3為發動機的結構示意圖三;
圖4為發動機處于水平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發動機處于左右側翻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發動機處于倒翻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發動機處于前側翻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發動機處于后側翻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亞特電器有限公司,未經浙江亞特電器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17426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