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業務處理方法、裝置及用戶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165643.1 | 申請日: | 2014-04-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025591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6-05 |
| 發明(設計)人: | 張惠英;趙亞利 | 申請(專利權)人: | 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H04W76/20 | 分類號: | H04W76/20;H04W72/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達信恒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劉松 |
| 地址: | 100191***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業務處理 用戶設備 承載 判斷結果 無線承載 接收端 靈活的 數據包 維護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業務處理方法、裝置及用戶設備,用以實現D2D接收端UE根據判斷已建立的承載的個數是否達到該UE支持的最大承載數的結果,對新的業務進行處理,進而可以靈活的進行無線承載的維護,節省UE的成本。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業務處理方法,包括:第一用戶設備UE,當接收到與該第一UE建立設備到設備D2D通信的第二UE發送的新的業務的第一個數據包時,判斷該第一UE已建立的承載的個數是否達到該第一UE支持的最大承載數;第一UE根據判斷結果,對所述新的業務進行處理。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業務處理方法、裝置及用戶設備。
背景技術
移動通信系統未來發展中,為了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提升設備之間信息交互的效率,引入了設備到設備發現(Device to Device Discovery,D2D Discovery)以及設備到設備通信(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D2D Communication)的機制。對于D2DCommunication,D2D接收端UE接收到D2D發送端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發送的媒體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協議數據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后,會對該MAC PDU進行解釋,獲取D2D發送端UE標識以及數據包歸屬的邏輯信道標識(LogicalChannel Identity,LCID),如果D2D接收端UE尚未建立與之對應的無線鏈路控制(RadioLink Control,RLC)和數據包匯聚協議(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實體,則會新建立與之對應的PDCP和RLC實體?,F有LTE系統中一個UE支持的最大承載數只是UE與網絡可以同時建立的承載個數,因此比較小,而在D2D通信中,D2D接收端UE需要同時接收來自多個D2D發送端UE的數據,無線承載標識范圍迅速增加為發送端UE的標識(ID)數乘以單個UE的最大無線承載數,這會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而對于一個接收端UE來說,如果將其直接設置為最大承載數,則相應支持的最大RLC和PDCP實體數也對應增加到相同的數值,這就需要增加成本,而實際的接收端UE不可能同時接收所有UE的所有邏輯信道的數據,因此將D2D接收端UE支持的最大承載數設置這么大是沒有意義的。
參見圖1,現有移動通信系統中,特別是在LTE系統中,采取的是網絡集中控制的方式,即UE的上、下行數據都在網絡的控制下進行發送和接收。UE和UE之間的通信,是由網絡進行轉發和控制的。UE與UE之間不存在直接的通信鏈路,UE也不允許自行發送上行數據。
參見圖2,在3GPP中,D2D接近服務包括以下兩大類:
D2D Discovery(設備到設備發現):UE使用演進型UTRAN(Evolved UTRAN,E-UTRAN)來確認另外一個UE在其附近。例如,D2D UE可以使用該服務來尋找附近的出租車、尋找在其附近的朋友等。
D2D Communication(設備到設備通信):相互接近的UE,通過在兩個UE之間直接建立鏈路(如圖2所示),將原本通過網絡傳輸的通信鏈路轉化為本地的直接通信鏈路,節省了大量的帶寬和網絡效率;或者兩個相互接近的UE,可以利用直接鏈路通信來獲得穩定高速低廉的通信服務。接近服務通信一般是在網絡側控制或者輔助下進行的,演進型基站(evolved NodeB,eNB)甚至可能會為進行接近服務通信的UE動態的分配資源。
為了便于描述,可以定義兩種鏈路類型:
D2D鏈路:指設備和設備之間直接進行通信的鏈路;
D2N鏈路:設備和網絡節點之間進行通信的鏈路。
此外,參與D2D Discovery/Communication的UE分為兩種角色:
D2D發送端UE:即發送D2D Discovery/Communication消息的UE;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未經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16564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