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生物質顆粒燃料生產工藝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162092.3 | 申請日: | 2013-07-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937575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23 |
| 發明(設計)人: | 劉海濱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省南安市海特機械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10L5/44 | 分類號: | C10L5/44;B01J2/2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62321 福建省泉***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生物 顆粒 燃料 生產工藝 | ||
本發明專利申請是中國專利申請號201310300067.2的分案申請,原申請的申請號為201310300067.2,申請日為2013-07-17,發明名稱為一種生物質顆粒燃料生產工藝及設備。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生物質顆粒燃料制造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生物質顆粒燃料生產工藝,其生產出來的生物質顆粒燃料可以直接替代燃油或燃氣,從而用于替代五金電鍍、噴涂、烤漆、熔鋁、壓鑄和烘干等工藝。
背景技術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又是一個經濟迅速發展的國家,21世紀將面臨著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因此改變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開發利用生物質能等可再生的清潔能源資源對建立可持續的能源系統,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
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對中國農村更具特殊意義,中國80%人口生活在農村,秸稈和薪柴等生物質能是農村的主要生活燃料;盡管煤炭等商品能源在農村的使用迅速增加,但生物質能仍占有重要地位。1998年農村生活用能總量3.65億噸標煤,其中秸稈和薪柴為2.07億噸標煤,占56.7%。因此發展生物質能技術,為農村地區提供生活和生產用能,是幫助這些地區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目標的一項重要任務。
1991年至1998年,農村能源消費總量從5.68億噸標準煤發展到6.72億噸標準煤,增加了18.3%,年均增長2.4%。而同期農村使用液化石油氣和電炊的農戶由1578萬戶發展到4937萬戶,增加了2倍多,年增長達17.7%,增長率是總量增長率的6倍多。可見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對于優質燃料的需求日益迫切,傳統能源利用方式已經難以滿足農村現代化需求,生物質能優質化轉換利用勢在必行。
生物質產業具有循環性,CO2可達生態“零”排放,SO2、NOX優于柴油,燃燒時不必設置煙氣脫硫裝置,排放完全達標,降低成本,同時實現減排目標,利于環境保護。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生物質顆粒燃料生產工藝,其可加工出高質量的生物質顆粒燃料,并還具有生產效率高的特點。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第一解決方案是:
一種生物質顆粒燃料生產工藝,其中,包括如下步驟:
①物料預處理:對物料進行篩分、干燥和旋風分離之后存儲起來;
②攪拌、分料以及造粒:將上述存儲的物料經充分攪拌后,分料至多個不同的造粒機進行分別造粒;
③除塵、篩分后得到成品:將經造粒形成的生物質顆粒進行除塵處理,再篩分挑選出合格品。
進一步,該生產工藝還包括:
④將篩分出來的不合格品通過輸送機構運輸至步驟②進行再次攪拌。
進一步,所述步驟②中的造粒機包括造粒模具、主軸以及壓輥裝置,該主軸從造粒模具中豎直穿出,該壓輥裝置隨著主軸一起轉動并輥壓造粒模具,使造粒模具的平模面上約100℃的物料從造粒模具上的造粒孔中擠壓成型,該造粒模具包括保護盤以及模芯,該保護盤中部形成有與主軸固定相連的連接部位,該保護盤上具有容納槽,該容納槽以主軸為中心,該模芯嵌設在保護盤的容納槽中,該模芯上形成有至少一組造粒孔,每組造粒孔均具有間隔設置且呈圓環布設的多個造粒孔,每組造粒孔均與主軸為中心,該保護盤上還形成有與每一造粒孔一一對應而讓生物質燃料落下的落粒孔。
本發明的第二解決方案是:
一種生物質顆粒燃料生產工藝,其中,包括如下步驟:
①物料預處理:對不同軟硬程度的物料分別進行篩分、干燥和旋風分離之后存儲起來;
②計量與攪拌混合:在計量斗的輔助下,將不同軟硬程度的物料分別以一定的比例添加在一起,經攪拌后混合均勻;
③分料以及造粒:將攪拌均勻的混合物料分料至多個不同的造粒機進行分別造粒;
④除塵、篩分后得到成品:經造粒形成的生物質顆粒經過除塵處理,再篩分挑選出合格品。
進一步,該生產工藝還包括:
⑤將篩分出來的不合格品通過輸送機構運輸至步驟②進行再次攪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省南安市海特機械有限公司,未經福建省南安市海特機械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162092.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