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鴨源多種致病菌的多重PCR檢測引物組及其試劑盒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161746.0 | 申請日: | 2014-04-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937892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23 |
| 發明(設計)人: | 曾振靈;仇珍珍;蔣紅霞;瞿穎;李亞菲;曹長福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南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Q1/68 | 分類號: | C12Q1/68;C12Q1/14;C12Q1/10;C12Q1/04;C12N15/11 |
| 代理公司: | 廣州粵高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麗明 |
| 地址: | 510642 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多種 致病菌 多重 pcr 檢測 引物 及其 試劑盒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生物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鴨源多種致病菌的多重PCR檢測引物組及其試劑盒。
背景技術
鴨疫里氏桿菌(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是雛鴨、雛火雞以及雛鵝等多種禽類感染發病的致病菌,對1~8周齡的鴨危害最大,臨床上呈急性或慢性敗血癥,病變以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腦膜炎為主,部分病例出現干酪性輸卵管炎、結膜炎、關節炎等特征,俗稱鴨傳染性漿膜炎。
鴨大腸桿菌病是致病性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E.coli)感染所引起,由于感染鴨的年齡、抵抗力以及大腸桿菌的致病力、感染途徑的不同,可以產生許多不同的病理變化和臨床癥狀。在雛鴨以引起大腸桿菌肝炎和腦炎為特征,在產蛋鴨以發生大腸桿菌性生殖器官病為特性。大腸桿菌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當各種應激刺激造成鴨的免疫功能降低時,就會發生感染。因此,在臨床上常常成為鴨疫里氏桿菌病的并發癥。
鴨鏈球菌病是由鏈球菌(Streptococcus,Strep)引起的鴨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雛鴨感染主要表現為急性死亡,一旦發病,可引起大量死亡。成年鴨和種鴨感染主要表現為跛行與癱瘓,死亡率較低,對生產性能的影響較大,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鴨沙門氏菌病是由鼠傷寒沙門氏菌、鴨沙門氏菌和腸炎沙門氏菌等引起的疾病的總稱。各種日齡的鴨都能感染,主要發生在雛鴨,可造成大批死亡。這一類細菌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在公共衛生上有重要意義。
鴨疫里氏桿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Salmonella,Salm)是造成鴨纖維性心包炎、漿膜炎及肝周炎的主要致病菌,給世界各國養禽業帶來嚴重危害。同時,鴨疫里氏桿菌與鏈球菌混合感染也較為常見。主要表現為漿膜炎,容易導致誤診,若僅按漿膜炎治療,雖癥狀會減輕,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停藥后又復發。
以上4種細菌性傳染病都易發生于雛鴨,且容易混合感染,均可引起漿膜炎,其臨床癥狀和剖檢病變相似,難以區分。目前對這些致病菌的檢驗仍主要沿用傳統的細菌培養、生化鑒定的方法以及針對單個病原建立的PCR檢測方法等。細菌的分離與鑒定是診斷的金標準,但這種方法檢測周期長、操作繁瑣,靈敏度低且不能大批量檢測。
覃宗華等研究的“鴨疫里默氏菌病和大腸桿菌病鑒別診斷雙重PCR方法的建立和應用”公開了一種能快速準確鑒別診斷鴨疫里默氏菌和大腸桿菌病的雙重PCR方法,但該方法也僅能同時檢測2種鴨子的細菌病,為了節約成本,提高檢測效率,尋求一種同時檢測多種細菌病的方法是必要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鴨源致病菌檢測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組用于鴨源多種致病菌的檢測引物組,所述致病菌包括鴨疫里氏桿菌、大腸桿菌、鏈球菌及沙門氏菌。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含有上述檢測引物組的試劑盒。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上述檢測試劑盒在檢測鴨疫多種致病菌中的應用。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的: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檢測4種鴨源致病菌的多重PCR檢測引物組,所述引物組包含4對引物:RA?rpoB-P1和RA?rpoB-P2;E.coli?phoA-P1和E.coli?phoA-P2;Salm?invA-P1和Salm?invA-P2;Strep?16srRNA-P1和Strep?16srRNA-P2;引物序列如SEQ?ID?NO:1~8所示;所述4種鴨源致病菌為鴨疫里氏桿菌、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和鏈球菌。
其中所述RA?rpoB-P1的核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所述RA?rpoB-P2的核酸序列如SEQ?ID?NO:2所示,所述E.coli?phoA-P1的核酸序列如SEQ?ID?NO:3所示,所述E.coli?phoA-P2的核酸序列如SEQ?ID?NO:4所示,所述Strep16srRNA-P1的核酸序列如SEQ?ID?NO:5所示,所述Strep?16SrRNA-P2的核酸序列如SEQ?ID?NO:6所示,所述Salm?invA-P1的核酸序列如SEQ?ID?NO:7所示,所述Salm?invA-P2的核酸序列如SEQ?ID?NO:8所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南農業大學,未經華南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16174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近海海水質量監測系統
- 下一篇:非晶陶瓷涂層的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