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148840.2 | 申請日: | 2014-04-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908653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09 |
| 發明(設計)人: | 周建華;邱建忠;王莉莉;王琪姝 | 申請(專利權)人: | 青島市市立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K36/9068 | 分類號: | A61K36/9068;A61P1/02;A61K9/48;A61K9/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眾合誠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龔燮英 |
| 地址: | 266000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治療 心脾兩虛 口瘡 中藥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口瘡是口腔粘膜病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好發于年青人,但老年人患本病者也非少見。本病是一種以在口腔粘膜上多次反復發作的疼痛性潰瘍為特征的慢性炎癥,因具有周期復發的規律,故常冠以“復發性”來表示其特異的表現。口瘡腹面及舌緣的粘膜為多發區。潰瘍面凹陷,表面有黃白色或灰白色偽膜,拭之不脫落,邊緣紅腫,呈燒灼樣疼痛。但愈合后不留疤痕為特點。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病程常有自限性,一般7~10天自愈。祖國醫學稱本病為口疳或口舌生瘡,早在《諸病源候論》中已有描述,如說:“臟腑熱盛,熱盛心脾,氣沖于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對于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治療目前尚缺少公認安全有效的藥物。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通過選擇合適的藥材及其配比,達到有助于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患者康復的顯著功效,且安全無毒副作用。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黃芪16~20份、白術8~10份、茯神8~10份、一枝蒿5~6克、木香5~6份、炙甘草4~5份、當歸8~10份、炙遠志8~10份、生姜8~10份、大棗10~12份、石蕊8~9份、艾片12~15份。
作為優選,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黃芪20份、白術10份、茯神10份、一枝蒿6克、木香6份、炙甘草5份、當歸10份、炙遠志10份、生姜10份、大棗12份。
作為優選,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黃芪20份、白術10份、茯神10份、一枝蒿6克、木香6份、炙甘草5份、當歸10份、炙遠志10份、生姜10份、大棗12份、艾片15份。
作為優選,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黃芪20份、白術10份、茯神10份、一枝蒿6克、木香6份、炙甘草5份、當歸10份、炙遠志10份、生姜10份、大棗12份、石蕊9份。
作為優選,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材制備而成:黃芪20份、白術10份、茯神10份、一枝蒿6克、木香6份、炙甘草5份、當歸10份、炙遠志10份、生姜10份、大棗12份、石蕊9份、艾片15份。
一種用于治療因心脾兩虛而致口瘡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稱取黃芪、白術、茯神、一枝蒿、木香、炙甘草、當歸、炙遠志、生姜、大棗、石蕊、艾片,置入容器內,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時,過濾;濾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時,過濾;合并濾液,濃縮,干燥,裝入膠囊殼。
作為優選,包括如下步驟:稱取黃芪、白術、茯神、一枝蒿、木香、炙甘草、當歸、炙遠志、生姜、大棗、石蕊、艾片,置入容器內,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時,過濾;濾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時,過濾;合并濾液,濃縮,干燥,干燥,再加入適量糊精和矯味劑,按照本領域常規工藝制粒。
作為優選,包括如下步驟:稱取黃芪、白術、茯神、一枝蒿、木香、炙甘草、當歸、炙遠志、生姜、大棗、石蕊、艾片,置入容器內,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時,過濾;濾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時,過濾;合并濾液,濃縮,干燥,濃縮,干燥,粉碎。
本發明各中藥成份的藥理分析如下:
黃芪【來源】豆科植物蒙古黃芪的干燥根。【性味】甘,溫。【歸經】歸肺、脾經。【功能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白術【性味】苦、甘,溫。【歸經】歸脾、胃經。【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土白術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虛食少,泄瀉便溏,胎動不安。
茯神【來源】茯苓菌核中間(白茯苓)抱有松根或細松木心者的部份。多切成薄方塊,堅實。【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寧心安神。適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癥。
一枝蒿【來源】菊科植物蓍或西南蓍草的全草。【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濕。【功能主治】祛風解表;健胃消積;活血散瘀。
木香【來源】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性味】辛、苦,溫。【歸經】歸脾、胃、大腸、三焦、膽經。【功能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炙甘草【來源】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性味】甘,平。【歸經】歸心、肺、脾、胃經。【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青島市市立醫院,未經青島市市立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14884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