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預防和/或治療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熱的小核酸分子、DNA分子、蛋白及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114552.5 | 申請日: | 2014-03-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946646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3-31 |
| 發明(設計)人: | 蔣澄宇;盛苗苗;鐘穎;張奇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12N15/113 | 分類號: | C12N15/113;C12N15/12;C12Q1/70;C12Q1/6851;C07K14/47;A61K48/00;A61K45/00;A61P31/14;G01N33/6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吳貴明;張永明 |
| 地址: | 100005***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預防 治療 埃博拉 病毒性 出血熱 核酸 分子 dna 蛋白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預防和/或治療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熱的小核酸分子、DNA分子、蛋白及應用。該小核酸分子為埃博拉病毒感染細胞差異化表達的微小RNA的抑制物和/或微小RNA前體的抑制物,該抑制物能夠上調微小RNA的靶基因的表達,從而提高細胞對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抵抗力。通過本發明所提供的用于預防和/或治療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熱的小核酸分子、DNA分子、蛋白及它們的應用,不但提供了預防和/或治療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熱新的藥物分子,而且為相關病毒性出血熱藥物的開發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生物醫藥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用于預防和/或治療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熱的小核酸分子、DNA分子、蛋白以及應用。
背景技術
病毒性出血熱泛指由數類病毒引起的、常伴以出血癥狀的一種嚴重疾病。按照病原分屬四科,即沙粒病毒科(拉沙熱、胡寧和普馬拉)、布尼亞病毒科(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裂谷熱、漢坦出血熱)、線狀病毒科(埃博拉和馬爾堡)以及黃病毒科(黃熱病、登革出血熱、鄂木斯克出血熱、基薩那森林病)。
以上各種病毒性出血熱雖然在病原體、寄生宿主和傳播途徑上各有差異,但都具有發熱、出血傾向及腎臟損害的主要臨床特征,都屬于急性病毒性傳染病。目前均無特效療法,采用對癥和支持療法,糾正水和電解質平衡,必要時補液、輸血和抗休克治療。
其中,埃博拉出血熱因其病原體是埃博拉病毒,也叫埃博拉病毒病,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病毒性疾病之一,病死率高達50-90%。目前已確定了埃博拉病毒的5個亞型:埃博拉-扎伊爾型(EBO-Zaire,ZEBO)、埃博拉-蘇丹型(EBO-Sudan,SEBO)、埃博拉-萊斯頓型(EBO-R,REBO)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ICEBO),埃博拉-本迪布烏干達型(EBO-Bundibugyo Uganda,BEBO),其中ZEBO致病性最強。
埃博拉病毒可以通過接觸傳播,傳播速度很快。患者一旦發病,可在24小時內死亡。主要癥狀可表現為高熱、頭痛、惡心、嘔吐、腹瀉、體內外大出血、全身酸痛等。它屬于生物安全等級四級(BSL-4)的病毒,具有極高的生物危險性。
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尚未確定,最初被認為是嚙齒類動物,但實驗后很快被否認。實驗人員發現,感染病毒后的蝙蝠一般不會死亡,因此推斷其傳染源為帶有病毒的蝙蝠及蝙蝠的排泄物。但這只是推測,是否為蝙蝠還有待確定。
從遺傳角度來看,埃博拉病毒屬于單股負鏈RNA病毒,其基因組約19kb,具有7個基因:NP、vp35、vp40、gp、vp30、vp24和L,其中NP,VP30,VP35和RNA依賴的RNA聚合酶構成病毒體的中心,即核糖核蛋白復合物,該復合物負責轉錄和復制。VP40和VP24負責核殼體的形成,病毒的出芽和包裝以及決定宿主范圍。在這些編碼的蛋白質中,GP表面糖蛋白可能介導埃博拉病毒和靶細胞的結合和融合,在埃博拉出血熱的發病機理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將GP單獨轉到人源化細胞或其他幾種非人源化細胞中,會導致細胞變圓、脫落,細胞表面粘附因子下調;將GP轉入到人或豬血管中,會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從而導致血管出血。
但由于從血樣中檢測特異的抗原或病毒的基因,或通過細胞培養分離或者檢測病毒的IgM和IgG抗體的實驗都有嚴重的生物危害,必須在最大限度地保證生物安全的條件下才能進行,所以,到目前為止,商業上也沒有針對病毒感染建立起特異的診斷方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未經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11455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