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適用于污水處理的泥水分離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106440.5 | 申請日: | 2014-03-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922462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16 |
| 發明(設計)人: | 李冬;張金庫;呂育鋒;范丹;姜沙沙;梁雨雯;路健;王朗;楊杰;衛家駒;曾輝平;張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3/02 | 分類號: | C02F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劉萍 |
| 地址: | 100124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適用于 污水處理 泥水 分離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生活污水處理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低成本、低耗能的使泥水分離的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的泥水分離是利用污泥和水的濃度差,靜置混合液從而達到泥水分離的目的,或是利用膜過濾實現泥水分離,但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對于前者而言,污泥沉降性能差直接影響泥水分離的效果,后者則耗能很大,不能廣泛使用。本發明利用水的毛細現象,即水沿著棉線上升的現象,使泥水分離,既不受污泥沉降性的影響又節省了能源,簡單經濟,可操作性強。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節能便利的裝置進行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泥水分離,可應用于連續流反應器,不受污泥沉降性變化的影響,在保證反應器正常運行的條件下降低泥水分離的能耗和時間。
為達到上述要求,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適用于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泥水分離裝置,設有原水水箱、生物處理反應器、導水組件、清水池。所述原水水箱由頂部進水底部出水,通過進水泵與生物反應器相連接;生物反應器由底部進水,并配有曝氣裝置、攪拌裝置、液位計,曝氣裝置和攪拌裝置用來控制溶液的溶解氧并保證泥水混合均勻,液位計經定時器連接進水泵,可以保證液面恒定(液面距反應器頂端3厘米);導水組件包括固定環和引水線;引水線(約30厘米)由蓬松的棉線組成,每一條引水線一端穿過固定環并由固定環固定在反應器頂部,其一側12厘米放入生物處理反應器另一側18厘米放入清水池,多條引水線均勻分布在反應器頂部,利用水的毛細現象,水會沿著棉線上升繞過繞過反應器頂端進入清水池,污泥則會留在反應器內,清水池水面低于反應器液面20厘米;清水池為導管和筒體間的環隙區域,設有溢流管和放空管。
其中,生物反應器為一有機玻璃導管,內徑20厘米,高50厘米,除必要的攪拌、曝氣裝置外,還有液位計,保持液面的穩定,使液面距反應器頂端的距離維持在3厘米左右。
其中,引水線粗細與酒精燈燈芯相似,反應器液面到頂部的距離不能太大,維持在3厘米左右,這樣才能避免水克服重力做功過大使流量減小。引水線應定期清洗來保證較好的處理效果。
其中,固定環由金屬構成,表面涂一層瀝青防止氧化,固定環豎直放置,底端固定在反應器頂部,引水線穿過固定環從而分成兩段,一段12厘米放入生物反應器內,另一段18厘米放入清水池內。
本發明污泥分離裝置,經濟可靠,操作簡單,不受污泥沉降性的影響,可根據實際需要增加或減少引水線的數量來控制出水速度,為生活污水的處理提供了一種便捷、低投入的新途徑。
附圖說明:
圖1-本裝置的俯視圖,圖中為四個裝置組合圖。
圖2-引水裝置及相鄰裝置的俯視圖。
圖中1-原水水箱,1.1-進水管,1.2-放空管,2-生物處理反應器,2.1-進水水泵,2.2-攪拌器,2.3-曝氣頭,2.4-空壓機,2.5-氣體流量計,2.6-氣量調節閥,2.7-液位計,3-導水組件,3.1-引水線,3.2-固定環,4-清水池,4.1-溢流管,4.2-放空管。
具體實施方案: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考附圖,本發明泥水分離裝置的主要部件是3.1-引水線,3.2-固定環,其他為輔助部分。
裝置的處理能力可根據實際需要改變引水線的數量。
本發明每條引水線的處理量為10ml/min,在依據實際需要處理量確定引水線的數量。運行時引水線穿過固定在反應器頂端的固定環,約12厘米的引水線進入反應器內,2.8-液位計維持反應器液面到反應器頂端的距離為3厘米,使引水線盡可能多的浸泡在反應溶液中;18厘米引水線放入清水池,清水池的液面低于引水線的最低處;運行過程中,引水線最好靠在反應器壁上,這樣做都是為了使裝置達到最佳處理效果。
運行條件如溫度、溶解氧、pH等根據進水水質而定。
經處理的水由清水池的溢流管排出。
以上所述為本發明的實例,并非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凡依本發明范圍所述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及修飾,均應包括于本發明范圍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工業大學,未經北京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10644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用于勘查鈣結巖型鈾礦的方法
- 下一篇:多能CT成像系統以及成像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