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無機砷分離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102428.7 | 申請日: | 2014-03-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922933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9-23 |
| 發明(設計)人: | 景傳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
| 主分類號: | B01D15/10 | 分類號: | B01D15/10;G01N1/2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85***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無機 分離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環境分析領域。
技術背景
砷是一種常見的環境污染物,來源主要為地質原因、工業廢棄物排放。目前研究表明:全球局部地區的地下水中砷污染較嚴重,砷普遍存在于地下水中,并且可通過飲用水,食物被人體攝入。長期砷攝入可引起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皮膚病變。在我國山西、內蒙古、新疆、貴州等地的地下水中砷污染較嚴重。國家標準委和衛生部聯合發布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中明確規定了飲用水中砷的濃度應小于0.01mg?L-1。
砷的主要存在形態有As(III)、As(V)、單甲基砷酸(MMAA)和二甲基砷酸(DMAA)。不同形態砷的毒性順序為:As(III)>As(V)>MMAA>DMAA,并且無機砷的毒性遠大于有機砷。地下水中的砷主要以無機態As(III)和As(V)存在,As(III)易于被氧化為As(V)。由于砷的毒性取決于砷的形態,對地下水樣品中As(III)和As(V)形態的精準分析對于后期的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對地下水中As(III)和As(V)進行準確定量,需要對地下水樣品進行現場前處理。常見方法有兩種:1)通過現場向樣品中加入抗壞血酸、HCl、EDTA等阻止氧化和鐵離子沉淀的現象發生,再將樣品帶回實驗室進行測定。此方法有效時間短、容易受不同水質影響,難以高效維持水中As(III)和As(V)的原比例;2)用離子交換樹脂,截留As(V),此方法由于造價高、操作不便不能大規模應用。因此,開發一種造價低,高效,便于現場使用的砷分離方法對環境領域具有實際意義。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申請的發明人進行了反復的深入研究,從而完成本發明。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機砷快速、高效的分離方法。
根據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該方法包括下述步驟:首先將巰基硅烷負載到石英砂上制備成分離材料,然后將該分離材料制作成分離濾柱,使用該分離濾柱分離地下水樣品中的三價砷和五價砷。
根據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所述分離材料的制備方式如下:將乙醇與巰基硅烷避光條件下混合,N2吹脫,加入石英砂密封,超聲后真空干燥。
根據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所述分離材料的制備方式如下:3.0mL95v%乙醇與25mL3-巰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在塑料瓶中避光條件下混合,N2吹脫30min,加入80g石英砂密封,超聲3.0h,75℃條件下真空干燥1.5h。
根據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所述分離濾柱的制備方式如下:將分離材料裝填到底部用絲棉堵塞的注射器中,制成分離濾柱。
根據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所述分離濾柱的制備方式如下:將8.0g分離材料裝填到底部用絲棉堵塞的10mL注射器中,制成分離濾柱。
根據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所述分離方式如下:將地下水樣品過濾后,采用重力流的方式流過分離濾柱。
根據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該方法對三價砷的最大吸附量為1.6mg?g-1,方法適用溫度范圍為10-90℃,適用pH范圍為4-11。
本發明涉及一種無機砷分離方法,該方法以石英砂(SiO2)作為載體,用物理方法將3-巰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Mercaptopropyl)trimethoxysilane,簡稱MPTS)負載到沙子上,制作小柱,用于地下水中As(III)和As(V)的分離。
本發明的方法可以選擇性吸附地下水中As(III),從而實現As(III)截留,達到As(III)和As(V)完全分離的效果。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明所用載體-石英砂的篩分曲線,它提供了負載所用石英砂的級配以及平均粒徑信息。
附圖2為本發明制備的巰基負載前后石英砂樣品以及MPTS純品紅外譜圖,結果表明MPTS純品譜圖上巰基的伸縮振動在2560cm-1,C-H鍵振動在2840-2940cm-1。從圖中可以看出負載后的石英砂樣品出現了巰基和C-H鍵的振動。說明巰基成功的負載于石英砂表面。
附圖3為本發明制備的分離材料在自來水基質中對As(III)的吸附等溫線,數據表明此材料的吸附特性符合Freundilich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Qm=1.6mgg-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未經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102428.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從原料生產生物燃料和蛋白質
- 下一篇:一種生物結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