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鹽堿地水稻覆膜綜合種植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083621.0 | 申請日: | 2014-03-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98090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21 |
| 發明(設計)人: | 許亞峰;王雪雪;陳艷花;徐華超;謝淮北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G16/00 | 分類號: | A01G16/00;A01G13/02;A01C2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2001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鹽堿地 水稻 綜合 種植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稻的種植方法,尤其涉及一種鹽堿地水稻覆膜綜合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鹽堿土是鹽化土、鹽土、堿化鹽土(蘇打鹽土)、堿土的總稱。國內外對鹽堿土分類觀點不一,目前,通常用土壤溶液電導率(EC)和可交換性鈉比率(ESP)和PH值作為劃分土壤鹽堿化程度的指標。
鹽堿土是在綜合自然條件作用下以及人類不合理利用下產生的一種低產土壤類型。由于鹽堿土具有鹽分多、堿性大等特點,使得土壤腐殖質遭到淋失,土壤結構被破壞,導致通氣透水不良,嚴重時會造成植物萎蔫、中毒和爛根死亡,對農作物的產量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所以改良鹽堿土勢在必行。
鹽堿土水鹽運動具有“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特點,控制水分蒸發,減少鹽分在土壤表層的積聚,便可達到改良鹽堿土的目的。對鹽堿土進行覆蓋可以隔絕水分與大氣之間的直接交流,對土壤水分上行起到阻隔作用,因此能夠抑制水分蒸發,阻止鹽分表聚。目前覆蓋材料主要有秸稈、塑料地膜、水泥硬殼、瀝青乳劑等。地面覆蓋可以抑制水分蒸發,提高土壤溫度,改善土壤結構,降低土壤含鹽量,改良鹽堿土。
種稻改良:種植水稻是中國改良利用鹽堿地的一個重要方法,即在插秧前進行泡田洗鹽,并通過生長期淹灌和排水換水,沖洗和排走土壤中的鹽分,能較快地起到改良鹽堿地的作用。種稻改良鹽堿地要有健全的灌排工程系統,以保證供水、排鹽和控制地下水位。鹽堿地種植水稻是改良利用蘇打鹽堿地資源、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脫貧致富的最有效途徑之一。種植水稻可以提高鹽堿地改良速度,離子吸收可能是水稻主要的耐鹽機制。水稻屬于中等耐鹽堿作物,其根系可以分泌有機酸,降低土壤PH,增加CO2分壓,促進CaCO3溶解,置換出更多Na+,降低土壤鹽堿度(Ahmad等,1990),改良鹽堿土。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20世紀中葉,隨著高分子化合物的發展,使用聚乙烯薄膜代替稻草、沙石等材料覆蓋于地面,已達到增溫、保水保墑、保肥等目的,從而形成了塑料薄膜地面覆蓋技術。1948年,日本開始塑料薄膜地面覆蓋栽培技術的研究,是世界上最早開展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研究的國家。1955年,日本已經大面積應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大田作物包括水稻、花生、大豆等,蔬菜類作物有綠葉菜類、瓜類、根菜類等。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本發明提供一種鹽堿地水稻覆膜綜合種植方法。
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
將氮磷鉀復合肥(18-14-14)作為底肥施入大田,水稻秧苗移栽至大田,插秧密度為29.7cm×13.2cm,每穴大約移栽5~6株,將尿素作為返青肥和分蘗肥施入大田;
移栽前3-5天灌水泡田,泡田水深為翻耕垡片的一半,不進行水耙整地,泡田洗田1-2次,沉淀1-2天后直接插秧;
水稻移栽前覆膜,覆膜使用寬為1.5m、厚度為0.008mm的塑料薄膜進行覆蓋,每個小區鋪設15條膜,每條膜之間大約間隔20cm左右;
水稻秋收后,留茬高度20-30cm,通過深翻進行扣垡埋茬;作業深度在15-20cm,耕垡要扣垡嚴密,緊密銜接,翻垡、扣垡良好,保證稻草翻埋質量;
旋耕機旱旋整平,鎮壓并打碎垡塊,根據土壤滲漏情況,如滲漏量過大,可通過鎮壓控制;旱旋整平,要求耕后土塊直徑小于4cm的應達到60%以上,直徑大于8cm的土塊不超過10%,地表高低差不超過2cm;
追肥:公頃施純氮為150-160kg,純磷80-90kg,純鉀75-100kg,硫酸鋅20-25kg;在氮肥施肥方法上采取少施分蘗肥,多施穗肥,前控后促的施肥方法,保證氮肥按照基肥:分蘗肥:穗肥:粒肥=4:2:3:1的比例施入;分蘗肥在插秧后5-7天施用;穗肥在抽穗前10-15天施入;粒肥于抽穗后3-5天施入;
移栽密度:根據品種株型收斂程度和分蘗能力選擇移栽密度;收斂程度好或分蘗能力低品種采用8×4寸移栽密度,松散型品種和蘗力高品種采用9×5寸移栽密度;每穴2-3苗,推薦缽型毯狀機插技術;
分蘗控制:返青后淺灌增溫,水層深度3-5cm;高峰期如果群體過盛要進行排水曬田,即田間分蘗數與計劃穗數比達到1.2時進行晾田控制無效分蘗,達到晾田標準恢復灌溉,防止幼穗分化期土壤干裂;
養分控制:根據分蘗期葉長、葉態、葉色控制養分,此期葉片長度呈遞增規律,平均增幅為5厘米左右,葉耳間距逐漸拉大,返青后葉色逐漸加深,至6葉齡達到青綠色,葉態彎披,功能葉葉色較葉鞘深,至7葉齡后葉色平穩略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理工大學,未經安徽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08362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