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三級牽伸紡紗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081503.6 | 申請日: | 2014-03-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20891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28 |
| 發明(設計)人: | 謝春萍;高衛東;劉新金;蘇旭中;徐伯俊;張洪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D01H5/22 | 分類號: | D01H5/22;D01H5/32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科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周海斌;姚姣陽 |
| 地址: | 214122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三級 牽伸 紡紗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紡紗方法,尤其是一種三級牽伸紡紗方法,適用于環錠紡紗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據申請人所知,牽伸系統是細紗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能高低直接影響細紗機的成紗質量。現有細紗機的牽伸系統大都采用三羅拉牽伸形式,比較典型的有:普通的三羅拉雙皮圈結構,可實現80-100倍大牽伸的三羅拉四皮圈結構。
普通的三羅拉雙皮圈結構分為前、后兩個牽伸區,由于其后牽伸區僅采用簡單的羅拉牽伸,使中部摩擦力界較弱,牽伸倍數一般小于1.4倍,不利于提高細紗機的總牽伸倍數;該結構的總牽伸倍數較小,在20-50之間。
為解決上述結構中后牽伸區牽伸能力低的問題,專利號96107383.7授權公告號CN1056205C的中國發明專利、以及專利號01243901.0授權公告號CN2495663Y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分別公開了三羅拉三皮圈牽伸機構和三羅拉四皮圈牽伸機構,可以較好地克服三羅拉牽伸機構后牽伸區牽伸能力低的缺陷,分別可將最大總牽伸倍數提高到100倍和150倍。
以上牽伸機構均采用三羅拉雙區牽伸結構,其中,前牽伸區是主牽伸區,承擔主要牽伸能力;后牽伸區起到為前牽伸區做準備的作用,主要起預牽伸和整理須條作用,也即對喂入須條進行牽伸整理。由于喂入粗紗具有一定的捻度,因此后牽伸區需要對喂入須條進行解捻,使進入前牽伸區的須條更加整齊,使須條在前牽伸區能實現充分的牽伸。有基于此,后牽伸區的牽伸倍數受到較大限制,并最終導致整個牽伸機構的最大總牽伸倍數受到限制,無法實現更進一步的突破。
為解決此問題,專利號03217782.8授權公告號CN2623707Y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細紗機四羅拉四皮圈牽伸機構,具有前、中、后三個牽伸區,能使最大總牽伸倍數達到200倍。為進一步完善,專利號200710143612.6授權公告號CN100545331C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了環錠紡紗機四羅拉牽伸裝置,有效解決了紗條加捻過程中產生毛羽的問題。然而,以這兩件專利為代表的現有四羅拉牽伸技術只是在現有三羅拉牽伸技術的基礎上簡單增加了一列羅拉,未能在牽伸原理上有所突破,其最大總牽伸倍數已經達到了瓶頸,無法進一步突破。此外,四羅拉結構已經達到了羅拉列數的極限,含至少五羅拉的牽伸機構目前還未能成功付諸實踐。因此,亟需研制出在牽伸原理上有所突破、能使最大總牽伸倍數進一步提高的牽伸技術。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三級牽伸紡紗方法,能顯著提高最大總牽伸倍數。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三級牽伸紡紗方法,其特征是,所用牽伸機構具有入口和出口,從入口到出口之間設有依次形成第一、第二、第三級牽伸區域的四列羅拉,各牽伸區域分別位于對應的相鄰兩列羅拉之間;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從牽伸機構入口喂入已預先檢測捻度和纖維量的纖維條,所述纖維條在第一級牽伸區域進行牽伸并獲得纖維束;所述纖維束的捻度為纖維條的75-95%,所述纖維束的纖維量為纖維條的71-99%;所述第一級牽伸區域的牽伸倍數為1.01-1.40倍;
第二步、所述纖維束在第二級牽伸區域進行牽伸并獲得無捻回重分布的非離散纖維帶;所述纖維帶的捻度為纖維條的15-60%,所述纖維帶的纖維量為纖維條的47-98%;所述第二級牽伸區域的牽伸倍數為1.01-1.52倍;
第三步、所述纖維帶在第三級牽伸區域進行牽伸并獲得無捻度的纖維集合體;所述纖維集合體的纖維量為纖維條的0.3-9.8%;所述第三級牽伸區域的牽伸倍數為10-150倍;所得纖維集合體從牽伸機構出口輸出并被加捻形成細紗。
本發明進一步完善的技術方案如下:
優選地,在所述牽伸機構的第一、第二、第三級牽伸區域中分別以檢測器檢測所得纖維束、纖維帶、或纖維集合體的捻度和纖維量;對各列羅拉分別以單獨的伺服電機進行驅動控制;以控制器接收檢測器發出的檢測信號,并根據與各牽伸區域對應的預設值或預設值范圍通過各伺服電機分別調整各列羅拉的轉速,使所得纖維束、纖維帶、或纖維集合體的捻度和纖維量處于各牽伸區域要求的范圍內。
優選地,所述牽伸機構的四列羅拉分別為后牽伸羅拉對、中后牽伸羅拉對、中前牽伸羅拉對、前牽伸羅拉對;所述后牽伸羅拉對與中后牽伸羅拉對之間、所述中后牽伸羅拉對與中前牽伸羅拉對之間、所述中前牽伸羅拉對與前牽伸羅拉對之間分別形成第一、第二、第三級牽伸區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南大學,未經江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081503.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