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網絡集中控制方法、系統以及多域控制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067793.9 | 申請日: | 2014-02-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883263B | 公開(公告)日: | 2018-11-20 |
| 發明(設計)人: | 荊瑞泉;張成良;霍曉莉;李俊杰;雷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12/24 | 分類號: | H04L12/24;H04L29/06 |
| 代理公司: |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利商標事務所 11038 | 代理人: | 王云飛 |
| 地址: | 100033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網絡 集中控制 方法 系統 以及 控制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網絡集中控制方法、系統以及多域控制器,該方法包括:先根據單域控制器上報的鏈路狀態和網絡拓撲信息計算出端到端的連接路徑,再將端到端的連接路徑拆分為單域控制器所屬域內的連接路徑信息,單域控制器根據所收到的所屬域內的連接路徑信息,完成本域內的連接建立。本發明可以在連接建立之前對連接路徑的合理性進行確認,從而可以避免某個域內路徑計算失敗后需要拆除已建連接的情況發生,減少不必要的操作和控制消息,提高網絡的穩定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通信領域的傳送網子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網絡集中控制方法、系統以及多域控制器。
背景技術
在大型運營商的傳送網絡中,由于分區域網絡管理(如骨干網、省網、城域網)或廠家競爭性的原因,多域組網的場景是必然存在的。如何在多域網絡中實現端到端連接的控制和管理是運營商長期面臨的一個難題。
目前實現多域網絡中的端到端連接控制主要有統一網管和GMPLS E-NNI分布式協議兩種方式,兩種方式的主要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分析如下。
(一)GMPLS E-NNI分布式控制
圖1所示為基于分布式協議的跨域連接控制流程圖。
基于分布式的GMPLS E-NNI信令和路由協議可以實現跨域連接的控制。當源點AGC-a收到連接建立請求后,根據其自身了解的網絡拓撲信息計算出端到端的連接路由,然后向宿點AGC-z發送資源預留請求消息(Path);AGC-z收到Path消息后,向AGC-a發送資源預留消息(Resv);AGC-a收到Path消息后,向AGC-z發送連接建立確認消息(Confirm),連接建立完成。
由于分布式控制是由各個節點分別計算路由和建立連接,缺乏全局的網絡視圖和統一協調,如某個域內的節點只有該域內的詳細網絡拓撲信息,以及其它域的抽象拓撲信息。因此,分布式控制在連接建立和網絡發生故障重路由時可能存在資源沖突的問題,例如當圖1中的AGC-a和AGC-z同時向對端發起連接建立請求的時候,就可能在中間鏈路上發生資源沖突,造成連接建立的失敗。
同時,源節點在計算連接路徑時存在不是最優路徑的情況。另外由于需要在所有的域邊界節點上配置ENNI信令和路由協議,配置工作量大、配置復雜、容易出錯,系統功能升級難度大,互通性差。因此這種方式在現網中沒有得到商用部署。
(二)統一網管控制方式
圖2所示為NMS-EMS網管系統架構示意圖。
基于NMS(網絡管理系統)-EMS(網元管理系統)網管系統架構實現跨域連接的控制流程中,NMS通過查詢各廠商EMS獲取全網的拓撲資源信息。當需要建立一條端到端的連接時,NMS計算出連接路由后,將端到端的連接路徑拆分為單域路徑信息,然后下發給各個單域的EMS;EMS負責完成本域內的連接建立,并將連接建立的結果反饋給NMS,完成連接建立過程。
但是由于EMS北向接口需要傳送的信息種類多、數量大,包括鏈路狀態、網絡拓撲信息、告警、性能、設備狀態(機架、子架、接口盤、端口)、控制平面管理信息、DCN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等,造成NMS的開發和維護難度大。
另外由于網管接口協議需要上報的信息量大,因此主要是采用NMS查詢的方式獲取網絡信息,而且采用的是全量上報方式,以上原因造成NMS無法動態實時獲取網絡拓撲信息的變化情況,造成NMS、EMS和網元之間信息同步的困難,從而使得通過統一網管下發配置命令出現差錯的風險加大。因此,目前的NMS綜合網管一般只能實現對跨域連接的查看功能,而很少實現連接的建立、修改、刪除功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發明人發現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問題,并因此針對所述問題中的至少一個問題提出了一種新的技術方案。
根據本發明一方面,提出一種多域控制器,包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067793.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