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雙U形客車后副車架結構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410063564.X | 申請日: | 2014-02-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79453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6-25 |
| 發(fā)明(設計)人: | 那景新;袁正;張?zhí)O蘋;李婷婷;劉玉;王童;白霜;陶士振;張師源;蔡亮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林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2D21/09 | 分類號: | B62D21/09 |
| 代理公司: | 北京遠大卓悅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賀持緩 |
| 地址: | 130012 吉***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客車 車架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客車副車架結構領域,發(fā)明一種雙U形客車后副車架結構。?
技術背景
目前,國內運營的大部分客車后懸架大都是采用C形梁結構,傳統(tǒng)C形梁結構應用于客車結構時所需要的縱向距離較大,占用較多的行李艙空間;左右兩側的空氣彈簧間距較小,降低了整車的側傾剛度;C形梁受力較為復雜在客車各行駛工況中既存在彎曲應力又存在扭轉應力,所需截面尺寸較大,不利于整車輕量化的實現(xiàn)。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現(xiàn)根據(jù)我國客車結構形式提出一種新型雙U形客車后副車架結構。?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受力簡單,重量輕,更適合承載式客車車身受力特點的雙U形客車后副車架結構。?
一種雙U形客車后副車架結構,前U形橫梁和后U形橫梁之間通過縱梁固定連接并且平行設置,前U形橫梁和后U形橫梁的中部都為向下凹陷的U形部,所述U形部兩端水平的向外側延伸形成平直延伸部;縱梁包括左縱梁和右縱梁,所述前U形橫梁和后U形橫梁分別固定在左縱梁和右縱梁的前后兩端。或者所述左縱梁和右縱梁分別固定在前U形橫梁和后U形橫梁的U形部底邊的兩端。?
作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所述縱梁的中部設置局部加強板,所述局部加強板位于縱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局部加強板之間設置局部加強塊,通過螺栓將局部加強板和局部加強塊連接在一起。?
作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所述縱梁和所述前U形橫梁和后U形橫梁的截面形狀為口字型。?
作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前U形橫梁和后U形橫梁的平直部的外側設置空氣彈簧,相對于空氣彈簧內側設置減震器。?
作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所述局部加強板的下面設置用于連接車橋的支座;前U形橫梁和后U形橫梁分別位于車橋的前面和后面,并且靠近輪胎布置。?
作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空氣彈簧布置在靠近客車車身側圍的位置,空氣彈簧中心在所述U形橫梁的軸線上。?
作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所述平直部和U形部之間采用圓弧過渡。?
作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縱梁通過焊接或者鉚接固定連接所述前U形橫梁和后U形橫梁。?
作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所述前U形橫梁和后U形橫梁的U形部的底邊略高于車橋的最高點。?
作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所述螺栓連接所述連接車橋的支座。?
雙U形副車架與現(xiàn)有C形梁結構相比較,在縱向上減小了空氣彈簧間距,有效增加行李艙空間;空氣彈簧可布置在更靠近側圍的位置,空氣彈簧橫向間距增加,有效地增加了車身的側傾剛度,且空氣彈簧靠近側圍布置更適合承載式車身的受力特點,更有利于車身輕量化的實現(xiàn);雙U形橫梁高度上略高于車橋,車身龍骨仍可實現(xiàn)前后貫通,不會降低整車強度與剛度;現(xiàn)有C形梁結構在行駛工況中彎曲與扭轉變形同時存在,結構應力較大,而本發(fā)明中的U形橫梁只存在彎曲變形,結構應力較小,可適當減小截面尺寸,有利于整車重量的減少。?
附圖說明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傳統(tǒng)C形梁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所述的雙U形副車架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所述的雙U形副車架結構側視圖。?
圖4為本發(fā)明所述的雙U形副車架結構整體布置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所述的縱梁與車橋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涉及的主要尺寸參數(shù)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所述的雙U形副車架結構安裝車身框架后的示意圖。?
其中:1、左縱梁、2、右縱梁、3、前U形橫梁、4、后U形橫梁、5、減震器、6、空氣彈簧、7、車橋、8、輪胎、9、V形桿、10、縱向推力桿、11、局部加強板、12、局部加強塊。?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傳統(tǒng)的C形梁結構,空氣彈簧和減震器位于C形梁的外伸端,C形梁的中間部分通過螺栓固定在客車后橋下面。這種C形梁結構的弊端較多,所需客車底盤縱向距離大,占用較多的行李艙空間;C形梁由于其結構的限制,彈簧和減震器的布置比較靠近內側,導致左右兩側的空氣彈簧間距較小,降低了整車的側傾剛度;C形梁受力較為復雜在客車各行駛工況中既存在彎曲應力又存在扭轉應力,因此所需截面尺寸較大,一般采用C形梁中部截面比較大,兩端截面相對較小的結構,結構造型復雜,并且不利于實現(xiàn)整車輕量化的目標。?
參見附圖2-5,雙U形客車后副車架結構包括前U形橫梁3和后U形橫梁4,前U形橫梁3和后U形橫梁4的外形和結構相同,中部為向下內凹的U形,從U形的端部水平向外側延伸,平直部和U形部之間采用圓弧過渡。作為一種優(yōu)選,為了加強機械強度,前U形橫梁3和后U形橫梁4可以采用截面為口字型的鋼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林大學,未經(jīng)吉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063564.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具有周期結構效應的機械隔振平臺
- 下一篇:一種減速機單向防止超速的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