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魯棒控制的微電網系統電壓穩定控制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060769.2 | 申請日: | 2014-0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25279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28 |
| 發明(設計)人: | 趙卓立;楊蘋;許志榮;尹旭;陳國璋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南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2J3/12 | 分類號: | H02J3/12;H02J3/38 |
| 代理公司: | 廣州粵高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 地址: | 511458 廣東省廣州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魯棒控制 電網 系統 電壓 穩定 控制 方法 | ||
1.基于魯棒控制的微電網系統電壓穩定控制方法,微電網系統的控制架構由系統控制層、集中控制層和就地控制層組成,其特征是,通過各層級間協調控制,實現微電網系統的能量優化與電壓和頻率穩定控制,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建立感應電動機動態負荷模型并聯靜態負荷模型的綜合負荷模型,
所述靜態負荷模型為恒電流I、恒功率P、恒阻抗Z三類多項式負荷模型的加權組合,靜態負荷模型滿足:
P=P0[aP(UU0)2+bp(UU0)+cp]
Q=Q0[aq(UU0)2+bq(UU0)+cq]
其中
ap+bp+cp=1
aq+bq+cq=1
式中:U和U0分別為實際電壓值和基準電壓值;P和Q分別為負荷端電壓為U時負荷吸收的功率;P0和Q0分別為負荷端電壓為U0時負荷吸收的功率;系數ap,bp,cp分別為恒阻抗、恒電流、恒功率負荷的有功功率占負荷總有功功率的百分比;aq,bq,cq分別為恒阻抗、恒電流、恒功率負荷的無功功率占負荷總無功功率的百分比;
感應電動機動態負荷采用極坐標系下的3階機電暫態微分方程描述,其中機械負載特性取為轉速的二次函數,其數學模型為:
其中
T′=(Xr+Xm)/Rr
X=Xs+Xm
X′=Xs+XmXr/(Xm+Xr)
A+B+C=1
式中:H為轉子的慣性常數;T0為感應電動機機械負載率;ω為感應電動機同步角速度;A、B分別為與轉速的平方、一次方成比例的轉矩系數,C為恒轉矩系數;Xm為勵磁電抗;Rs為定子繞組的電阻;Rr為轉子繞組的電阻;Xs為定子繞組的漏抗;Xr為轉子的漏抗;Id、Iq分別為感應電動機定子電流的d軸和q軸分量;Ud、Uq分別為感應電動機機端電壓的d軸和q軸分量;E′d、E′q分別為感應電動機暫態電勢的d軸和q軸分量;T′為感應電動機暫態電勢衰減時間常數;X′為感應電動機暫態電抗;
(2)建立柴油發電機交流無刷勵磁系統數學模型:
y=CE
其中,Efd為正比于發電機勵磁繞組電壓Uf的電動勢;Eq′為暫態電動勢;Ed″,E″q分別為次暫態電動勢的直軸即d軸分量和橫軸即q軸分量;
Tl是交流勵磁機的時間常數,增益為Kl;Td0為直軸開路暫態時常數;T″d0為直軸開路次暫態時問常數;T″q0為交軸開路次暫態時間常數;Xl=Xd-Xad;Xd為直軸同步電抗;Xd′為直軸瞬變電抗;Xd′′為直軸超瞬變電抗;Xq′交軸順便電抗;Xq′′為交軸超瞬變電抗;Xad為直軸電樞反應電抗;
(3)為維持微電網在干擾下的電壓穩定,采用閉環控制系統控制就地控制層中柴油發電機;以步驟(1)所述綜合負荷模型為輸出擾動信號,以步驟(2)所述柴油發電機交流無刷勵磁系統數學模型為對象,針對外部干擾和微電網模型的不確定性,采用考慮加權的求解混合靈敏度問題的方法建立微電網電壓穩定魯棒控制器問題,基于“2—Riccati方程”求解電壓穩定魯棒控制器K,使電壓控制閉環系統穩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南理工大學,未經華南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060769.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門禁管理方法及系統
- 下一篇:一種耐低溫旋轉容積式流量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