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提高建筑舒適程度的設計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410058666.2 | 申請日: | 2014-0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821383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28 |
| 發明(設計)人: | 錢鋒 | 申請(專利權)人: | 同濟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4H1/04 | 分類號: | E04H1/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張磊 |
| 地址: | 200092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提高 建筑 舒適 程度 設計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提高建筑舒適程度的設計方法,屬于建筑設計、人體工程學領域。住宅舒適度主要包括室內溫度和濕度、合理的功能分區、適宜的尺度空間、適當加大附屬空間四個方面。人體工程學是由6門分支學科組成,即:人體測量學、生物力學、勞動生理學、環境生理學、工程心理學、時間與工作研究。人體工程學是探知人體的工作能力及其極限,從而使人們所從事的工作趨向適應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的各種特征。
背景技術
從長遠來看,未來5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提高到76%以上,城市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將達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帶和中心城市的發展預示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高速起飛,也預示著建筑業更為廣闊的市場即將到來。2013年至2020年,中國建筑業將增長130%。建筑市場前景廣闊。
近年來,我國建筑行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建筑物規模越來越大,形式越來越多也越復雜,建筑結構設計的內容多了,難度也增大了。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和完善工程結構設計,是擺在每一位設計者面前的重要課題。由于經濟的發展,建筑設計日益突飛猛進,為了與時俱進,在嚴峻的環境下生存,也成為了每位設計師的必修課。社會的發展,各項事業的進步對建筑設計的要求會更高,各種建筑的形式就會更加的豐富多彩。當下,在競爭激烈的建筑行業,要想脫穎而出,更是難上加難。那么,就需要是提高建筑舒適程度的設計方法以求得到發展,只有通過一種提高建筑舒適程度的設計方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住宅舒適度主要包括室內溫度和濕度、合理的功能分區、適宜的尺度空間、適當加大附屬空間四個方面,通過提高建筑舒適程度的設計方法的使用,以此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不至于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提高建筑舒適程度的設計方法來發展建筑行業的目的;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通過室內溫度和濕度、合理的功能分區、適宜的尺度空間、適當加大附屬空間四個方面進行提高舒適程度的設計方法;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通過溫濕度控制儀、干擾控制儀和人體工程學的設計來達到提高建筑舒適度的方法。
一種提高建筑舒適程度的設計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在建筑物的每個功能區內內設置溫濕度控制儀,使室內溫度控制在22.2°C或24.4°C,相對濕度不大于60%,達到人的感官感受最好的狀態;
(2)、對建筑物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清晰明確的功能分區可以減少相互的干擾和影響,從而保證家庭各個成員的生理健康和私密性要求。功能空間可概括地劃分為公共性或私密性、潔凈或污濁、動態或靜態等等,我們的設計就是要保證這些功能空間能夠合理有效地組織在一起,又互不干擾,從而達到生活上的舒適性和健康性。通常,家庭成員在家的公共性活動包括起居諸如會客、視聽、團聚、進餐、炊事及家務、洗衣等活動,因此將起居室、餐廳、廚房空間作為公共活動區;在家的私密性活動包括睡眠、休息、個人清潔衛生以及學習活動,將主次臥室、書房、衛生問作為私用活動區。為了活動的合理、方便,應將公共區設在住宅外部,私用區設在住宅內部,使公私分區明確,各得其所。
在住宅功能分區的布局中,不僅要公私分區分明,更重要的是要潔污分區明確,這樣住宅空間才能健康、衛生、舒適。一般而言,住宅中的主要污染區是廚房和衛生間,玄關(門廳)、起居室(客廳)、餐廳和陽臺是半污染半潔凈區,臥室和書房是潔凈區。因此,廚房要設在住宅人口位置,可以保證廚房污物能被方便地運送到室外,使污物不污染住宅的其他主要功能空間。公共衛生問和臥室衛生間分開設置,可以保證兩者使用不互相沖突,避免外間的污物滲入到臥室內。潔污分區明確保障了住宅室內空間的衛生和健康,使住宅空間感覺實用和舒適。同時在室內同時放置干擾控制儀,控制室內分貝控制在>60dB的基礎上,減少光影的交錯,降低分貝和光影所產生的不適感;
(3)、在住宅的室內空間中,對臥室、起居室主要功能空間選擇適宜的空間尺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同濟大學,未經同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05866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LED檢測裝置
- 下一篇:數據傳輸方法及裝置、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