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電磁閥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410048339.9 | 申請日: | 2014-02-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176025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1-16 |
| 發(fā)明(設計)人: | 甘武澈 | 申請(專利權)人: | 現(xiàn)代摩比斯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0T8/36 | 分類號: | B60T8/36;F16K3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鈞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馬爽,臧建明 |
| 地址: | 韓國***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磁閥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電磁閥。更詳細地說,是涉及可線性控制作用于車輪流體壓力的電磁閥。
背景技術
一般地說,利用液壓車輛的單純制動系統(tǒng),適用了使摩擦力作用于旋轉中的車輪限制旋轉的方式。為了克服單純制動系統(tǒng)限度的同時使車輛安全性提高,在制動時使用了控制制動流體壓力的多樣的技術與方法等。
例如,有ABS(Anti lock brake system),根據(jù)從車輪速度計算的滑移率(Slip Ratio),適當調整施加在車輪(Wheel)的制動壓,防止車輪的鎖定(locking);TCS(Traction control system),為了防止車輛急啟動或急加速時的過多的滑移,調整引擎的驅動力;及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使駕駛員要求的車輛行駛方向與實際車輛行駛方向的差異最小化,在哪種駕駛條件都使駕駛員意圖的車輛行駛方向安全的維持等。
這種制動壓的控制,在限制盤輪移動的輪氣缸,與發(fā)生液壓的主氣缸之間形成的液壓回路上,設置多樣的電磁閥,實現(xiàn)控制在主氣缸供應至車輪氣缸側,相反控制在車輪氣缸返回至主氣缸的流路。
這時,為了與實現(xiàn)制動運作的電氣性構成要素的控制,連同液壓回路上的液壓控制,利用控制器(ECU:Engine Control Unit)。
控制器讀取車輪速度等,根據(jù)內裝的控制程序進行計算與分析及判定后,與電磁閥開、關(On、Off)控制一起使流體泵驅動,實行液壓線上的液壓控制。
電磁閥為,形成流路的閥體部位結合在流體泵側,具有控制回路PCB的控制器側結合線圈部位,若位于線圈部位,閥體的內部流路開啟的同時在流體泵形成流路。
線圈卷曲在線軸,線軸收納在外殼且設置在流體泵外殼的外壁,塞子介入線軸與外殼之間。
本發(fā)明的背景技術公開在,韓國公開專利公報第10-2005-0045763(2005.05.17公開,發(fā)明名稱:用于電子控制式剎車系統(tǒng)的電磁閥線圈組裝體固定裝置)。
發(fā)明內容
(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根據(jù)傳統(tǒng)技術的電磁閥為,以開/關方式運作急劇變動流體的壓力,因此噪音大且由于傳達沖擊力至剎車踏板等導致踏板感差,并且存在很難線性控制作用于車輪的流體的壓力。
因此,請求將其改善的必要性。
本發(fā)明為了改善如上所述的問題所提出,本發(fā)明提供電磁閥的目的在于,線性控制流體的壓力,降低運作噪音且使踏板感提高。
(解決問題的手段)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電磁閥,包括:閥體;活塞,可往返移動的插入所述閥體;泵外殼,與所述閥體連接且形成入口與出口;及板件,安裝在所述泵外殼,將通過所述入口進入的流體移動方向轉換向所述活塞方向。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活塞,包括:活塞體,可滑移的引入所述閥體;凹槽部,凹陷的形成在所述活塞體;及球面部件,安裝在所述凹槽部,根據(jù)流體的液壓維持與所述活塞體的接觸。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泵外殼,包括:入口,形成流入流體的流路;出口,形成向外部排出通過所述入口流入流體的流路;及泵體部,具有連接所述入口與所述出口的通路。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泵體部,包括:泵體,形成通孔體且板件嵌合并固定在所述通孔體;及入口通孔,形成在所述泵體,且連接所述入口與所述通孔體。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板件,包括:板體,安裝在所述泵外殼;流體流入部,形成在所述板體,且向所述板體的內側引導通過所述入口流入的流體的移動;方向轉換部,與所述流體流入部連接,且向所述活塞方向開放,將通過所述流體流入部引導的流體的移動轉換向所述活塞方向;及流體排出部,凹陷的形成在所述板體的側面,將向所述活塞方向引導的流體的移動引導向所述出口。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流體流入部,使其與所述入口連通,凹陷的形成在所述板體的側面。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流體流入部,包括流體流入側部,垂直于所述活塞移動方向的斷面形態(tài),具有向所述板體內側進行的同時變窄的形態(tài)。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流體流入部,還包括流體流入上下部,限制通過所述入口流入的流體的移動,引導流體使其進入所述方向轉換部。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方向轉換部,包括:方向轉換流路,形成在所述板體的內側,使通過所述流體流入部流入的流體的流動,轉換為所述活塞方向;及方向轉換上部,與所述轉換方向流路連接,具有使球面部件安裝的凹陷形態(tài)。
本發(fā)明中,所述流體排出部,垂直于所述活塞移動方向的斷面形態(tài)為,向所述板體內側進行的同時變窄的形態(tài)。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現(xiàn)代摩比斯株式會社,未經現(xiàn)代摩比斯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048339.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