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汽車中滑門下滑槽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410046382.1 | 申請日: | 2014-02-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86556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14 |
| 發(fā)明(設計)人: | 段然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J5/06 | 分類號: | B60J5/06;E05D13/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華科專利事務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祿 |
| 地址: | 400023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 門下 滑槽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汽車車身部件,具體涉及一種汽車中滑門下滑槽。
背景技術
汽車(比如商務車、微車)的中滑門能否順暢地開關,直接影響到該車質量的好壞,而中滑門下滑槽是影響中滑門開關順暢的關鍵部件之一。
CN?102505908?A公開了一種汽車中滑門下滑槽,包括下導軌、下滑槽下板、下滑槽上蓋板和下滑槽前蓋板,下滑槽上蓋板焊接在下導軌的頂面,下導軌的橫截面呈U形,下滑槽上蓋板從下導軌前端延伸至下導軌后端將下導軌覆蓋,下滑槽下板上邊緣焊接在下滑槽上蓋板的下表面,下滑槽下板外側面上焊接有加強連接板。這種下滑槽結構存在如下問題:(1)下滑槽上蓋板覆蓋了整個下導軌頂面,下導軌在與下滑槽上蓋板焊接時容易因焊接過長而產(chǎn)生變形;(2)下滑槽上蓋板較長,需要的材料較多,致使中滑門下滑槽整體較重,成本較高;(3)下導軌前部直接對應于乘客上車踩踏的部位(即車門檻或地板處),屬于頻繁受沖擊力位置,其強度較弱,多次受腳踏沖擊力后變形,容易導致開關門不暢;(4)在中滑門開關過程中,下導軌前部側邊也頻繁受力,并且其缺少支撐,往往會有開檔變大,下導軌局部變形現(xiàn)象發(fā)生,其導向面軌跡精度差,容易導致中滑門滑輪晃動產(chǎn)生異響,甚至出現(xiàn)中滑門下掉現(xiàn)象,在開關中滑門時,不順暢、有異響。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中滑門下滑槽,以提高其強度,避免出現(xiàn)中滑門下掉、開關不順暢、異響問題。
本發(fā)明所述的汽車中滑門下滑槽,包括斷面呈倒“U”形且右邊較左邊長的導軌、與導軌上面前端部焊接且呈梯形的上蓋板、與導軌的右邊下部焊接的下板,所述下板斷面呈階梯型,所述導軌的前端部對應于乘客上車踩踏的部位設有導軌加強件,該導軌加強件的斷面呈“7”字形,其上表面與上蓋板的下表面焊接,其右側面與導軌前端部左邊的外側面焊接。
進一步,為了保證導軌強度,避免變形,上述汽車中滑門下滑槽還包括兩個斷面呈“皮靴形”的側連接件,一個側連接件設在所述導軌的中部,另一個側連接件設在所述導軌的后端部;所述側連接件的左側面下部與下板的下部右側面焊接,所述下板的上部的右側面與導軌右邊下部的內(nèi)側面焊接,所述側連接件的左側面上部與導軌右邊下部的外側面焊接;在所述下板的上部、導軌右邊下部和側連接件的左側面上部的連接部位形成三層焊結構。
進一步,上述汽車中滑門下滑槽還包括封板,封板的上邊緣與上蓋板的前邊焊接,封板的下邊緣與下板的前邊焊接,形成封閉的下滑槽型腔。
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效果:
(1)上蓋板焊接在導軌上面前端,其未覆蓋整個導軌上面,減少了上蓋板與導軌的焊點數(shù)量,改善了導軌因焊接而產(chǎn)生的變形,同時提高了上蓋板的材料利用率,減輕了中滑門下滑槽的重量,為輕量化做了貢獻,也節(jié)約了成本。
(2)增加了一個斷面呈“7”字形的導軌加強件,對上蓋板和導軌前部進行支撐,有效提升了導軌的剛度、強度,有效避免了下滑慒多次受腳踏沖擊力后變形導致的開關門不暢;有效保證了導向面的軌跡精度,可避免在開關中滑門過程中,因導軌前端側邊頻繁受力而發(fā)生局部變形,避免中滑門的滾動輪晃動產(chǎn)生異響,避免出現(xiàn)中滑門下掉、不順暢、異響問題。
(3)下板的上部的右側面與導軌右邊下部的內(nèi)側面焊接,側連接件的左側面上部與導軌右邊下部的外側面焊接,在下板的上部、導軌右邊下部和側連接件的左側面上部的連接部位形成三層焊結構,此焊接結構保證了導軌強度,避免變形。
(4)通過側連接件實現(xiàn)與車身部件的連接,由于側連接件既與導軌焊接又與下板焊接,其能較方便地實現(xiàn)中滑門下滑槽與車身的穩(wěn)固連接。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C-C剖面圖。
圖3為從圖1中A方向觀察的視圖。
圖4為圖1中的B-B剖面圖。
圖5為本發(fā)明中導軌加強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詳細描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jīng)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04638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