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紡織品用藍光固化墨水組合物及其數碼噴印固化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040924.4 | 申請日: | 2014-01-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88771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14 |
| 發明(設計)人: | 邵建中;黃益;曹波濤;許陳瑩;范欽國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9D11/30 | 分類號: | C09D11/3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林君勇 |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園區2號大街***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紡織品 光固化 墨水 組合 及其 數碼 固化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光固化墨水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紡織品用藍光固化墨水組合物及其數碼噴印固化方法。
背景技術
紡織品數碼噴墨印花對傳統印花加工而言具有革命性的意義。然而,在染料型數碼噴墨印花加工過程中,仍需要汽蒸、水洗、烘干等后道處理,存在耗水、耗能問題。此外,由于染料對纖維具有親和力,染料型數碼印花對基材有承印局限性,無法滿足多組分混紡織物的印制要求。以涂料墨水取代染料墨水應用于數碼噴墨印花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然而,由于涂料墨水中含有大分子黏合劑,極易造成噴嘴堵塞,影響噴印加工過程。為解決涂料數碼印花加工過程中的噴嘴堵塞問題,以光固化取代熱固化,以單體、低聚物取代大分子黏合劑。在噴印過程中,光固化墨水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流動性以實現順利噴印。噴印完成后,在光照輻射下,墨水組分中的引發劑被激發并分解產生活性種,引發單體和低聚物在纖維織物表面發生原位聚合交聯反應形成固化膜,把顏料粒子包覆在固化膜中,以獲得滿意的色牢度。
在光固化技術中,紫外(UV)光因其輻照能量高,固化反應快等特點,已在印刷、粘合領域有產業化應用。但由于紫外光固化技術在輻照安全和聚合深度方面的局限性,始終未能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與紫外光相比,藍光的能量相對較低,但其在輻照安全、固化深度和設備成本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關于應用于多組分織物的數碼噴墨印花墨水,鄭州鴻盛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請的中國發明專利CN102352569B公開了一種可用于多種纖維及其混紡織物的水性數碼噴墨印花的墨水及其生產工藝。該專利提出將染料取代涂料印花中的顏料,在保證多種纖維承印適應性的同時改善印花織物的水洗和濕摩擦色牢度。但是該專利在制備水性數碼噴墨印花墨水時,步驟繁多,工藝復雜。此外,噴印后仍需高溫預烘、焙烘過程。
隨著光固化技術,特別是紫外光固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出現了關于紫外光固化數碼噴墨印花墨水的相關專利。李文彬等人申請的中國發明專利200410066569.4中公開了一種數碼印染用紫外光固化油墨及其制備方法,提出了通過紫外光固化方法來解決水性染料墨水耐水洗、耐光牢度差,易沾污,基材承印局限性以及溶劑型油墨易燃,有毒性等缺點。紫外光固化技術雖然較成熟,但由于紫外光屬于短波光源,極易對操作人員造成輻射危害。更值得一提的是,紫外光能在空氣中引發臭氧的生成,其危害更是防不勝防。此外,該專利并未對噴印后的光固化過程以及數碼印花織物的服用性能詳細描述和客觀測試評價。
此外,應用于塑料、鋼材、玻璃、木料等各種材料表面的紫外光固化涂層油墨的專利報道較多,如“一種能在紫外光固化涂層表面直接噴墨的可輻射固化油墨及其制備方法”(CN102558963B),“一種紫外光固化油墨及其制備方法”(CN102286230B),“一種紫外光固化油墨”(CN103102741A)等,這些專利大多應用于硬質材料表面,配方中需要通過添加高比例的多官能團單體或樹脂使固化膜達到較高的硬度和強度,因此不適用于柔性紡織品所注重的柔、彈、韌等服用性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紡織品用藍光固化數碼噴墨印花墨水組合物,該組合物形成的墨水黏度低,分散穩定性好,并能在藍光輻照下將小分子的單體和低聚物原位聚合成具有良好拉伸強力、彈性、柔性的大分子薄膜,并將著色劑顆粒包覆粘著于各種紡織品表面。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紡織品用藍光固化數碼噴墨印花墨水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利用所述組合物的藍光固化數碼噴墨印花墨水進行藍光輻照固化的方法。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紡織品用藍光固化數碼噴墨印花墨水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組分:第一組分:低聚物和活性稀釋劑,其中低聚物占二者總量的40-60wt%,第二組分:以第一組分為100%計,藍光引發劑0.25-1wt%,活化劑0.25-1.5wt%,著色劑0.1-5wt%,分散穩定劑0.1-1wt%;所述的藍光引發劑為硫雜蒽酮衍生物、共軛不飽和雙酮或有機茂金屬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所述的活化劑為脂肪胺或芳香胺中的一種;所述的低聚物為黏度≤1.0Pa·s的聚氨酯丙烯酸酯。黏度的控制是實現本發明的基礎。硫雜蒽酮衍生物包括硫雜蒽酮芴甲酸、硫雜蒽酮硫代乙酸等,共軛不飽和雙酮如樟腦醌,有機茂金屬包括2,6-二氟-3-吡咯苯基二茂鈦、雙(環戊二烯)二茂鋯等。活化劑為脂肪胺如三異丙醇胺、三乙醇胺,或芳香胺包括4-二甲基氨基苯甲酸乙酯、4-二甲基氨基苯甲酸異辛酯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理工大學,未經浙江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04092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