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快速鑒定與黃曲霉毒素B1互作的宿主蛋白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410031331.1 | 申請日: | 2014-01-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43913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23 |
| 發明(設計)人: | 莊振宏;黃亞玲;汪世華;袁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福建農林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33/68 | 分類號: | G01N33/68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創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學俊 |
| 地址: | 350002 福***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快速 鑒定 黃曲霉 毒素 b1 宿主 蛋白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蛋白質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通過固相層析篩選與黃曲霉毒素B1結合的蛋白的方法及對其是否與AFB1具有結合性的體外驗證分析。
背景技術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飼料里生長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對人和動物有極大危害。歷年來有大量關于真菌毒素污染糧食和作物,導致事物中毒事件的報道,其中常見到的真菌毒素有:黃曲霉毒素、黃綠青霉素、橘青霉素、T-2毒素、脫氧雪腐鐮刀菌稀醇等。其中,黃曲霉毒素(Aflatoxins,?AFT)是主要由黃曲霉?(aspergillus?flavus)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污染的食物主要是花生、玉米、稻谷、小麥、花生油等糧油食品。黃曲霉毒素在?1993年被世界衛生組織的癌癥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對肝臟的損害。在天然食物中以黃曲霉毒素B1(Aflatoxin?B1,?AFB1)最為多見,危害性也最強。動物實驗表明,AFB1具有強肝臟毒性和致癌效應。
一直以來科學家圍繞AFB1的產毒機理、毒素的致毒機理展開了大量研究,但由于該毒素是小分子的特點,針對毒素被動物細胞吸收的機理研究很少。本發明設計了一種快速鑒定與AFB1互作的蛋白的方法,本發明通過固相親和層析法尋找出黃曲霉毒素的結合蛋白,利用該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找出與AFB1互作的結合蛋白,為促進對該毒素的致毒機理的研究奠定基礎。本方法包含,將AFB1與載體蛋白進行偶聯,將毒素與載體蛋白的偶聯復合物固定在PVDF膜上,讓偶聯復合物與宿主的總蛋白孵育,進行非特異性洗滌和特異性洗脫并進行質譜鑒定。通過該方法得到的AFB1的互作蛋白準確度高,能為毒素被動物細胞吸收機理的研究打下基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快速鑒定與黃曲霉毒素B1互作的宿主蛋白的方法,通過固相層析篩選與黃曲霉毒素B1結合的蛋白的方法,及對其與AFB1是否具有結合性的體外驗證分析。經此方法的篩選和驗證,目前已經發現40S核糖體蛋白SA和雌二醇β脫氫酶5能與AFB1結合,是AFB1的互作蛋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快速鑒定與黃曲霉毒素B1互作的宿主蛋白的方法,是先將黃曲霉毒素B1與牛血清白蛋白進行偶聯,再通過固相層析的方法,篩選與黃曲霉毒素B1結合的蛋白,經質譜分析鑒定后,再通過體外結合實驗驗證蛋白與黃曲霉毒素B1的結合性。
所述的通過固相層析的方法來篩選與黃曲霉毒素B1結合的蛋白,是將牛血清蛋白-黃曲霉毒素B1偶聯復合物展示在甲醇活化后的PVDF膜上,3-5℃過夜孵育;將孵育了牛血清蛋白-黃曲霉毒素B1的PVDF膜用質量分數為2%?牛血清蛋白溶液進行封閉后,將膜置于小鼠肝臟總蛋白溶液中3-5℃過夜孵育以充分結合,同時用只展示牛血清蛋白分子的PVDF膜置于小鼠肝臟總蛋白溶液中作為陰性對照;再用3-5℃預冷的磷酸鹽緩沖液或磷酸鹽吐溫緩沖液進行非特異性洗脫,3-5℃振搖10min,洗滌四次,用2M的NaCl進行特異性洗脫,3-5℃振搖30min,洗脫液中的互作蛋白濃縮后進行SDS-PAGE分析,銀染后取差異條帶進行質譜分析鑒定。
所述的通過體外結合實驗驗證蛋白與黃曲霉毒素B1的結合性,對經質譜鑒定的黃曲霉毒素B1互作蛋白進行基因克隆、誘導表達、純化后,通過ELISA的方法驗證相應蛋白與黃曲霉毒素B1的結合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福建農林大學,未經福建農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03133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平板的風能灰塵自動清理器
- 下一篇:一種氣體導流的厭氧反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