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氮氣中碳、氮質量數豐度值與比值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410000917.1 | 申請日: | 2014-01-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60252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30 |
| 發(fā)明(設計)人: | 潘旭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 |
| 主分類號: | G01N30/02 | 分類號: | G01N30/02 |
| 代理公司: | 蘭州中科華西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李艷華 |
| 地址: | 730000 甘肅***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色譜 質譜法 分析 氮氣 質量數 豐度值 比值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人體醫(yī)學、動植物研究、石油、天然氣、煤碳、環(huán)保等技術領域,尤其涉及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氮氣中碳、氮質量數豐度值與比值。
背景技術
目前分析氮氣中碳、氮質量數豐度值與比值多采用質譜法,方法是將氮氣樣品放入儲樣罐中,通過一段極細的毛細管滲入質譜中分析氮氣中碳、氮質量數豐度值與比值。但氮氣樣品純度再高,也是有雜質的,當氮氣樣品與雜質同時被質譜分析時,雜質中的碎片質量數豐度值就會疊加到氮氣樣品中碳、氮豐度值上,使之難以判斷,造成真正的碳、氮質量數豐度值與比值的誤差。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簡便、易行的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氮氣中碳、氮質量數豐度值與比值。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所述的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氮氣中碳、氮質量數豐度值與比值,包括以下步驟:
⑴將純度大于99.99%的載氣以0.4~0.6MPa的輸出壓力通過凈化器,使凈化后的載氣純度大于99.999%;
⑵將所述凈化后的載氣以25~195mL/min的流量、在10~40℃的溫度下通入氣相色譜儀內已放置待測樣品的色譜柱中,在20~250℃的溫度下經吸附脫附作用后,所述待測樣品中的N2進入質量檢測器進行測量,分別得到離子流色譜圖與質譜圖;
⑶根據所述離子流色譜圖與質譜圖,經選擇離子方法分別得到氮氣中12C、13C、14N、15N、16N、28N、29N2、30N2質量數豐度值,并分別計算13C/?12C、15N?/14N、16N?/14N、16N?/15N、29N2/28N、30N2/28N、30N2/29N2的比值即可。
所述步驟⑴中的載氣為氫氣或氦氣。
所述步驟⑴中的凈化器是由三支串聯且內徑均為30~45㎜、長度均為250~450㎜的內裝分子篩、變色硅膠和脫氧-脫烴-脫碳氧化物填料的容器組成;所述內裝變色硅膠的容器的一端與所述內裝分子篩的容器相連,其另一端則與所述內裝脫氧-脫烴-脫碳氧化物填料的容器相連;所述內裝分子篩的容器與所述載氣相通;所述內裝脫氧-脫烴-脫碳氧化物填料的容器中脫氧、脫烴、脫碳氧化物的容積比為1:1:1,并與所述色譜柱相通。
所述內裝分子篩的容器內充填4A分子篩和5A分子篩,且4A分子篩、5A分子篩的容積比為1:1。
所述脫氧填料是指脫氧催化劑。
所述脫烴填料是指脫烴催化劑。
所述脫碳氧化物是指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凈化催化劑。
所述步驟⑵中色譜柱是指內徑為1~5mm、柱長為0.5~9m且內填4A、5A、13X分子篩中的一種的不銹鋼管,或內徑為0.3~0.6mm、柱長為10~90m?的5A、13X分子篩石英毛細管。
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
1、本發(fā)明通過在質譜前面連入氣相色譜,通過分子篩色譜柱將雜質與氮氣分離,質譜單獨分析氮氣中碳、氮質量數豐度值與比值,從而減少誤差。
2、根據本發(fā)明方法可建立各個樣品的氮(N2)質量數比值指紋庫,用于相互比對,可用于人類健康、人體醫(yī)學及動、植物研究中的無創(chuàng)傷性檢測。
3、本發(fā)明方法簡便、實用,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離子流色譜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質譜圖。
具體實施方式
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氮氣中碳、氮質量數豐度值與比值,包括以下步驟:
⑴將純度大于99.99%的載氣以0.4~0.6MPa的輸出壓力通過凈化器,使凈化后的載氣純度大于99.999%。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未經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41000091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