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發光二極管及其制造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380066443.4 | 申請日: | 2013-12-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885236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9-02 |
| 發明(設計)人: | 李剡劤;金鐘奎;尹余鎮;金在權;金每恞 | 申請(專利權)人: | 首爾偉傲世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L33/36 | 分類號: | H01L33/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鈞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楊文娟;臧建明 |
| 地址: | 韓國京畿道安山市檀*** | 國省代碼: | 韓國;KR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發光二極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于一種發光二極管及其制造方法,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包含多個經由單一基板上的內連線(interconnection)互相連接的發光單元(light?emitting?cell)的發光二極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氮化鎵(GaN)型發光二極管(LED)已經使用于包括全彩發光二極管顯示器(full?color?LED?display)、發光二極管交通號志板、白光發光二極管等等的廣泛應用。近年來,發光效率(luminous?efficacy)高于現有的螢光燈(fluorescent?lamp)的白光發光二極管預期將在通用照明領域超越現有的螢光燈。
發光二極管可藉由正向電流(forward?current)驅動來發光且需要直流電的供應。因此,當發光二極管直接連接到交流電(alternating?current,AC)源時,發光二極管將根據電流的方向重復開/關(on/off)操作,因而無法連續發光且可能容易被反向電流(reverse?current)損壞。
為了解決發光二極管的此種問題,由酒井(Sakai)等人所提出的WO2004/023568(A1)(名為“具有發光元件的發光裝置(LIGHT-EMITTING?DEVICE?HAVING?LIGHT-EMITTING?ELEMENTS)”)揭露一種可透過直接連接到高電壓交流電源來使用的發光二極管。
上述WO2004/023568(A1)的交流電發光二極管包括多個經由交流電源所驅動的空氣橋內連線(air?bridge?interconnection)所互相連接的發光元件。這樣的空氣橋內連線可能會很容易被外力打斷,并且可能由于受外力變形而造成短路。
為了解決空氣橋內連線的此種缺點,例如第10-069023號及第10-1186684號的韓國專利中公開一種交流電發光二極管。
圖1是一種包含多個發光單元的典型發光二極管的示意平面圖,而圖2及圖3是沿著圖1的線A-A所截取的剖面圖。
參照圖1及圖2,發光二極管包括基板21、包含S1、S2的多個發光單元26、透明電極層31、絕緣層33、及內連線35。此外,每一個發光單元26包括下半導體層25、主動層27及上半導體層29,且緩沖層23可插置于基板21與發光單元26之間。
發光單元26藉由圖案化在基板21上成長的下半導體層25、主動層27及上半導體層29而形成,且透明電極層31形成于每一個發光單元S1、S2上。在每一個發光單元26中,藉由部分移除主動層27及上半導體層29而部分曝露下半導體層25的上表面,以連接到內連線35。
接著,絕緣層33經形成以覆蓋發光單元26。絕緣層33包括覆蓋發光單元26的側表面的側絕緣層33a及覆蓋透明電極層31的絕緣保護層33b。絕緣層33經形成而具有藉以曝露部分的透明電極層31的開口(opening)及藉以曝露下半導體層25的開口。然后,內連線35形成于絕緣層33上,其中內連線35的第一連接部(connection?section)35p經由絕緣層33的開口連接到一個發光單元S1的透明電極層31,且內連線35的第二連接部35n經由絕緣層33的其他開口連接到與發光單元S1相鄰的另一個發光單元S2的下半導體層25。第二連接部35n連接到藉由部分移除主動層27及上半導體層29而曝露的下半導體層25的上表面。
在現有技術中,內連線35形成于絕緣層33上,因此可避免受到外力而變形。此外,因為內連線35藉由側絕緣層33a與發光單元26分開,所以能夠避免發光單元26因內連線35而短路。
然而,這樣的現有發光二極管對于發光單元26區域中的電流散布可能有其限制。尤其,電流可能集中在連接到透明電極層31的內連線35的一端的下方,而非均勻散布在發光單元26的區域中。電流聚集(current?crowding)可能隨著電流密度逐漸增加而變得嚴重。
此外,這樣的現有發光二極管可能具有主動層27中所產生的一部分的光可能被內連線35吸收及損耗的問題,且可能需要增加絕緣層33的厚度以避免形成諸如針孔(pin-holes)之類的缺陷。
此外,由于為了第二連接部35n的電性連接而曝露下半導體層25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所以主動層27及上半導體層29被部分移除,且因而可能減少有效發光區域。
為了避免電流聚集,可在透明電極層31與發光單元26之間配置電流阻擋層30以避免內連線35的連接端下方的電流聚集。
圖3是相關技術中的一種包含電流阻擋層30的發光二極管的剖面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首爾偉傲世有限公司,未經首爾偉傲世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8006644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電池保護模塊封裝
- 下一篇:多媒體顯示器及自動售貨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