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二次電池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80030818.1 | 申請日: | 2013-05-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380514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2-25 |
| 發明(設計)人: | 阿久津伸明;塚野正明;岡畠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汽車能源供應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M10/04 | 分類號: | H01M10/04;H01M2/02;H01M2/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達劉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劉新宇;張會華 |
| 地址: | 日本神***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二次 電池 制造 方法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有由疊層膜等薄且輕的外殼用薄膜形成的外殼體的二次電池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裝置,尤其是涉及適合于防止在排放在調整工序等中產生的氣體時的液體滲漏的二次電池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提出有如下所記載的二次電池的制造方法:能夠可靠地進行伴隨著具有由疊層膜等薄且輕的外殼用薄膜形成的外殼體的二次電池的調整等的排氣,并且能充分保證排氣后的密閉性(參照日本JP2004-342520A)。
該制造方法具有:封入工序,其以形成與內部連通且與外部隔離的未接合部的方式使外殼用薄膜的開口部接合并將發電元件封入外殼體的內部;排氣工序,其一邊將未接合部的厚度限制在規定厚度以下一邊開設排氣孔;第2密封工序,其使未接合部接合并封入發電元件。而且,作為抑制未接合部的膨脹且緩和應力集中的方法,在外殼體的內部壓力較高的情況下,限制未接合部的厚度。由此,能夠防止以下原因造成的接合部的局部剝離:由于所產生的氣體導致的內部壓力上升,使未接合部產生大的膨脹、變形,在接合未接合部時不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以及,伴隨著未接合部的膨脹,在未接合部的四周應力集中。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在上述的以往例子中,在將所產生的氣體向外部排放的排氣工序中,在限制由內部壓力所導致的膨脹的同時,在未接合部處開設排氣孔。但是,在未接合部內殘留有電解液的情況下,存在如下問題:殘留在未接合部內的電解液經由所開設的排氣孔與氣體一起向外部飛出,從而電解液的儲存量減少。另外,存在如下問題:在飛出的電解液附著于外殼體的表面的情況下,需要擦拭工序,使生產成本升高。
因此,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點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適合于防止排氣時的液體滲漏的二次電池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裝置。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本發明的某一技術方案的二次電池的制造方法具有:第1密封工序,在該工序中,將發電元件收納于由外殼用薄膜疊合而構成的外殼體的內部并在第1密封部處密封外殼體,并且,使發電元件與第1密封部的至少局部之間隔開距離地配置;調整工序,在該工序中,執行發電元件的調整;開孔工序,在該工序中,在第1密封部和發電元件之間開設排氣孔;第2密封工序,在該工序中,密封排氣孔。而且,二次電池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開孔工序包括按壓工序,在該按壓工序中,在外殼體上開設排氣孔之前,從外殼體的兩側對外殼體的要形成排氣孔的部分進行按壓,以使疊合在一起的外殼體薄膜彼此貼緊。
附圖說明
圖1是應用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二次電池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裝置的二次電池的概略俯視圖。
圖2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二次電池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圖。
圖3是開孔裝置的側視圖。
圖4是開孔裝置的俯視圖。
圖5是說明開孔裝置的工作狀態的側視圖。
圖6是用于說明開孔工序的說明圖。
圖7是表示使用了本實施方式的開孔裝置時的電解液減少量與未使用開孔裝置的比較例進行了對比后的實驗結果的圖表。
圖8A是說明形成本實施方式的排氣孔所用的刀具的刀刃的形狀的說明圖。
圖8B是說明形成本實施方式的排氣孔所用的刀具的刀刃的形狀的說明圖。
圖9是用于說明利用第2實施例的開孔裝置的開孔工序的說明圖。
圖10是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二次電池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裝置的開孔裝置的工作狀態的側視圖。
圖11A是說明比較例的排氣孔的加工前的狀態的說明圖。
圖11B是說明比較例的排氣孔的加工后的狀態的說明圖。
圖11C是說明比較例的排氣后的電解液的附著狀態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對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本發明的優點,以下參照附圖進行詳細說明。
以下,基于各實施方式說明本發明的二次電池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裝置。
(第1實施方式)
應用本發明的二次電池的制造方法的二次電池是具有由薄且輕的外殼用薄膜構成的外殼體的電池。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汽車能源供應公司,未經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汽車能源供應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8003081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