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線束防水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380024487.0 | 申請日: | 2013-05-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272543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6-23 |
| 發明(設計)人: | 飯盛康生;望月保弘;中村美徳;布目敬 | 申請(專利權)人: | 矢崎總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H02G3/22 | 分類號: | H02G3/22;B60R16/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奉思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464 | 代理人: | 吳立,鄒軼鮫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防水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線束防水結構。
背景技術
如圖8所示,索環505被用于配置穿過汽車的車體面板501的線束503。在被車體面板501分隔的車廂外側部507和車廂內側部509中,圖中示出的線束503的外周被諸如保護管或者帶的保護部件511覆蓋。索環505的大直徑主體部513水密地嵌入車體面板501的通孔515中。對于線束503來說,在通孔515和主體部513之間的空間防水,則主體部513和線束503之間的空間(即索環的內部)防水。
索環內部的防水通過例如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防水結構來實現。即,如圖9所示,防水劑519被施加在電線517的外周之間。防水片523圍繞施加防水劑519的防水部521纏繞,使得電線被束緊成具有圓形截面的電線束。帶525圍繞防水片523的兩端纏繞。具有以這種方式形成的防水部521的線束503通過將防水部521緊密地嵌合到線束通孔514中而安裝到索環505。
另一方面,在使用索環的線束防水結構中,也提出不使用防水劑519的技術方案。例如,在專利文獻2披露的線束防水結構中,如圖10所示,索環529的主體部513被安裝到分隔發動機室和車廂內側部的緩沖板527的通孔515上,長管531被連結到所述主體部513,且所述長管531被布置在作為車廂外側部507的發動機室的內部。未成束狀態的線束503被插入穿過所述主體部513和所述管531的內部,且在此狀態下,至少兩個使所述管531的內徑變窄的喉部(第一固定部533和第二固定部535)設置在靠近所述管531的遠端的位置和與上述位置間隔開且鄰近所述主體部的位置。在喉部中,通過將固定帶537系緊到所述管531的外周而使所述管531的內徑變窄。通過在從索環529引出的線束503中設置彎曲部539,所述電線517被松開。
引用列表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JP-A-2005-71790
專利文獻2:JP-A-2008-17638
發明內容
技術問題
然而,對于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線束503來說,填充操作是繁瑣的,干燥防水劑519需要花費時間,且防水操作花費較長時間。因為使用防水劑519,所以增加了成本。此外,對于專利文獻2中公開的線束防水結構來說,將電線517穿過長管531是繁瑣的,防水操作花費較長時間,需要大索環529,增加了成本。從外部不能肯定地確定插入到所述管531內部的電線517之間是否存在間隙。因此,可能發生毛細作用。
本發明基于上述情況而做出,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縮短防水操作時間的廉價的線束防水結構。
解決技術問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上述目的通過下面的構造來實現。
(1)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線束防水結構包括:索環,該索環包括:管狀的主體部,該管狀的主體部的外周水密地安裝至開孔于車體面板上的通孔,該車體面板分隔車廂外側部和車廂內側部;和小直徑管狀部,該小直徑管狀部的一端連接到所述管狀的主體部;線束,該線束包括以未成束狀態插入通過所述管狀部的多根電線且被布線成相對于所述通孔具有預定的高度差;和直徑增加部,該直徑增加部設置在至少一根電線上以在鄰近所述一根電線的電線之間形成間隙。
根據上述(1)的構造的線束防水結構,線束的上升布線部插入通過索環的管狀部之后,索環安裝到車體面板上使得管狀部的下端開口部變成線束的浸水側(車廂外側部側)。接下來,由于在浸水部處的水被吸入的管狀部處的車廂外側部側的下端開口部和上端開口部之間具有預定的高度差,所以水很難進入到車廂內側部側。此外,浸水部處的水可能會因為其多根電線插入通過管狀部的上升布線部的毛細作用而被吸入,但是通過從至少一根電線的外周突出的直徑增加部,相鄰的電線被直徑增加部的厚度分隔,且電線之間的間隙是增加的。這樣,由于電線之間的間隙的增加,由于毛細作用吸入的水的高度(可能吸入高度)降低,且與直徑增加部不從插入通過管狀部的電線的外周突出的情況相比,可以降低索環的管狀部的下端開口部和上端開口部之間的高度差(縮短管狀部的長度)。
(2)在根據(1)的線束防水結構中,其中在多根電線中,所述一根電線具有最大的外徑。
根據上述(2)的構造的線束防水結構,當電線相互接觸時,通過直徑增加部,具有最大直徑并且間隙比小直徑電線的間隙小的電線與其它電線分隔。由于大直徑電線之間的間隙比小直徑電線之間的間隙更窄并且由于毛細作用吸入的水的吸入高度更高,所以通過用直徑增加部來增加大直徑電線和其它電線之間的間隙,可以有效地降低毛細作用導致的水的吸入高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矢崎總業株式會社,未經矢崎總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8002448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