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雙澆口切割治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890247.6 | 申請日: | 2013-12-3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665873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6-25 |
| 發明(設計)人: | 朱思宇;李立玉;黃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煜鵬通訊電子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9C45/38 | 分類號: | B29C45/38;B26F1/38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方專利事務所 31127 | 代理人: | 吳干權;單大義 |
| 地址: | 201108 上海***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澆口 切割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切割治具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雙澆口切割治具。
[背景技術]
在對于生產精密注塑生產行業存在一個隱患,由于注塑產品成型后勢必會導致澆口與產品相連在一起,特別是雙澆口產品,切割也存在一定問題。人員手工折斷產品與澆口的話更會增加不良比例,導致成本上升,人力物力的浪費;故我們為此設計了一套雙澆口切料治具,實行此套治具切割,兩個澆口可以同時切除,同時也避免生產中不良品比例,使生產可以更加方便和快捷的進行。
實現雙澆口切割,不但在技術上要突破產品變形已經精度的問題,另外在產品定位上面難度也會更大,我們采用高精密加工以及高精密定位系統,將產品的重復定位精度控制在0.005mm以內,這樣確保產品切除澆口之后的公差在0.01mm。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雙澆口切割治具。
為實現上述目的,設計一種雙澆口切割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治具由上模板、下模板、上模刀、下模刀、固定板、限位塊組成,所述上模板與下模板疊加并固定在氣動沖床上,與氣動沖床聯動,所述下模板的下表面左右兩端對稱設有限位塊,固定板通過所述限位塊鎖緊在下模板的下表面,所述下模板的下表面對稱設有兩組上模刀,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對應設有兩組下模刀,每組上模刀與下模刀相適配。上模刀與下模刀配合氣動小沖床很好的完成切料工作,既省時又省力,大大的減少了人員成本及物料成本,又提高了產品的產量。
所述固定板上表面的兩組下模刀上固定有待切割產品,所述待切割產品的左右兩邊由限位塊限位固定,保證切料時不傷到產品。這樣產品能迅速的完成與澆口的切斷,保證產量與質量同時兼顧,提高了生產效率。
所述固定板上設有紅外定位感應裝置,實現精密加工。
所述固定板上設有由有機高分子材料制成的重復定位結構,所述重復定位結構的精度為0.005mm,確保結構的一致和永久性。
本套治具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一、產能的提高:本套治具完成后相應的生產時會大大的提高產能,取拿方便,效率提高;
二、時間節約及不良率降低:本套治具運用后可以降低人員成本,原本4個人的工作量,現在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節約時間。機器切料遠遠要比人工切料降低不良率,增加了產值。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切割治具的剖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切割治具的立體參考圖;
圖中1、上模板;2、下模板;3、固定板;4、上模刀;5、下模刀;6、限位塊。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闡述,相信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清楚的。
如圖1和圖2所示的雙澆口切割治具,由上模板1、下模板2、上模刀4、下模刀5、固定板3、限位塊6組成,具體的說:
首先,將上模板1與下模板2疊加,在上模板1的頂部與氣動沖床連接固定,與氣動沖床聯動;
其次,在下模板2的下表面以中央為基準左右對稱安裝兩組上模刀4,在固定板3的上表面以中央為基準左右對稱安裝與兩組上模刀4對應的兩組下模刀5,使得每組上模刀4與下模刀5相適配;
然后,下模板2的下表面左右兩端對稱安裝限位塊,固定板通過所述限位塊鎖緊在下模板的下表面;固定板上表面、限位塊之間固定待切割產品。
最后,可以在固定板3上安裝紅外定位感應裝置以及由有機高分子材料制成的重復定位結構,定位待切割產品,重復定位結構的精度為0.005mm。
將待切割產品固定于固定板上表面的兩組下模刀上,待切割產品的兩邊由限位塊限位固定,待切割產品的頂部由上模板與下模板限位固定;上模板與下模板疊加并固定在氣動沖床上,氣動沖床帶動上模板、下模板以及兩組上模刀上下往復運動,由于每組上模刀與下模刀相適配,且每組上模刀與下模刀對應一組澆口,當兩組上模刀上下往復運動,并與下模刀相抵時即迅速完成產品與澆口的切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煜鵬通訊電子有限公司,未經上海煜鵬通訊電子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89024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