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熱成型框架結構及車身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868640.5 | 申請日: | 2013-12-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666784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6-25 |
| 發明(設計)人: | 韓建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25/02 | 分類號: | B62D25/02;B62D2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蓮 |
| 地址: | 230022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成型 框架結構 車身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車身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熱成型框架結構及車身。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中國汽車的的飛速發展,汽車人均保有量越來越多,碰撞安全性能受到了廣泛關注。汽車的車身強度碰撞性能至關重要,車體是整個汽車的骨架,整車碰撞貢獻率在60%以上,所以提高白車身的強度對碰撞安全性能有著重要的作用。
提高白車身強度的方法是主要是增加鈑金厚度和替換高強度鈑金材料兩種方法,但是提高鈑金厚度會增加整車重量,影響燃油利用率,同時厚度增加直接影響焊接可行性,并且效果不是很明顯。對高端車來講還是要替換高強度板來增加車體強度,但是此種方法降低浪費,需要研發人員要系統思考,設計出一種結構方案來最大幅增加整車強度。
目前解決汽車車體強度方案主要是哪個部位強度弱,就在這一區域切換熱成型來增加局部強度滿足車體性能,但是熱成型由于強度大,所以成型能力差,無規劃的使用這些材料造成后期工藝的實現難度大,調試周期長,甚至有時受制于制造無法直接切換高強度材料來彌補強度。此外后期雜亂無序的使用熱成型來增加強度大大造成資源的浪費,成本加高,雖然補充了局部強度,但是卻沒有最大提升整個車身的強度,沒有能把熱成型性能最有效的利用起來。
實用新型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熱成型框架結構及車身。通過設計熱成型框架結構來最優的提高整車強度和碰撞性能,考慮車身的碰撞的實際情況和車身強度重點區域來應用熱成型框架結構增加車身強度,同時根據工藝實現的復雜程度來對熱成型框架結構來進行合理布局。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熱成型框架結構,該熱成型框架結構包括B柱上框加強板,B柱加強板,門檻外加強板,所述B柱上框加強板和門檻外加強板分別固定設置于所述B柱加強板的上頂端和下頂端,并形成“工”字形結構框架。
優選的,所述B柱上框加強板、B柱加強板和門檻外加強板是由熱成型板B1500HS制成。
優選的,所述B柱上框加強板、B柱加強板和門檻外加強板均為焊接。
優選的,所述B柱上框加強板、B柱加強板和門檻外加強板截面呈U型。
優選的,所述B柱上框加強板、B柱加強板和門檻外加強板厚度為1.2mm。
優選的,所述B柱上框加強板還設有涂裝電泳孔。
優選的,所述B柱加強板上設有上下門鉸鏈安裝孔。
優選的,所述B柱加強板上還設有開減重孔。
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的車身,所述車身包括所述的熱成型框架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熱成型框架結構及車身,通過這種熱成型框架結構把這個車身側圍薄弱部分結合成為了一個整體,直接提升了車身側碰性能,有效阻止了側碰內侵量,發生正碰時,也可以在碰撞力傳遞到側圍時,側圍不易彎曲壓扁,能保證座艙內人員的安全。
附圖說明
圖1熱成型框架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如下:
B柱上框加強板1,涂裝電泳孔11,B柱加強板2,鉸鏈安裝孔21,減重孔22,門檻外加強板3。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其具體實施方式詳細介紹本實用新型,附圖中將對構成較佳實施例的組件的數目、位置、關系、及尺寸的延伸將有所說明,在閱讀及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教導后相關的變化實施屬于業界技能。另外,在閱讀及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教導后,配合特定力量、重量、強度、及類似要求的精確尺寸及尺寸比例的改變亦屬本領域公知常識。
如圖1所示,一種熱成型框架結構,該熱成型框架結構包括B柱上框加強板1,B柱加強板2,門檻外加強板3;所述B柱上框加強板1和門檻外加強板3分別固定設置于所述B柱加強板2的上頂端和下頂端,并形成“工”字形結構框架。其中,優選的,所述B柱上框加強板1,B柱加強板2和門檻外加強板3是由熱成型板制成;所述B柱上框加強板、B柱加強板和門檻外加強板均為焊接連接。
在一優選實施例中,所述B柱上框加強板、B柱加強板和門檻外加強板截面呈U型。為了利于車身輕量化,所述三種板材優選厚度為1.2mm,;而三種板材的長度是根據車型設計結構來決定的,車的長度、高度都是因素,同時需要CAE來具體分析車體性能要求和重量要求,來定長度的,但是保證工字形狀是最重要的,目前測試的車型長度分別是B柱上框加強板1(1125mm)B柱加強板2(1166mm)門檻外加強板3(1454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86864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