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機械傳動循環導油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842983.4 | 申請日: | 2013-12-1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756943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8-06 |
| 發明(設計)人: | 於海剛 | 申請(專利權)人: | 杭州杰牌傳動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H57/04 | 分類號: | F16H57/04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黃美娟 |
| 地址: | 311223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機械傳動 循環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械傳動循環導油結構。
背景技術
在一些結構緊湊的機械傳動裝置中,往往因為局部潤滑的不足,嚴重影響軸承的壽命,并且因發熱量大大增加,導致油溫升高,加速油封的老化,影響機構的密封性能。在用戶使用中,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傳動裝置軸承損壞、油封漏油、燙傷等質量投訴及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目前的機械傳動裝置由于潤滑不足導致油溫升高,加速油封的老化,影響機構的密封性能的問題,提出了一種改善機械傳動裝置潤滑與散熱、避免由于散熱不好導致的油封老化和漏油的機械傳動循環導油結構。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機械傳動循環導油結構,包括軸承座、傳動軸,所述的傳動軸通過兩個軸承水平安裝在所述的軸承座內部,并且所述的傳動軸、所述的軸承座內壁以及兩個軸承共同形成封閉的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軸承座設有積油口、第一循環導油通道、第二循環導油通道、第三循環導油通道,所述的積油口位于靠近主機潤滑油容納腔軸承座端面,所述的積油口與所述的第一循環導油通道的進油端連通,所述的第一循環導油通道的出油端與兩軸承之間的空腔連通;所述的第二循環導油通道位于遠離潤滑油容納腔的軸承的外側,并且所述的第二循環導油通道的進油端與兩軸承之間的空腔連通、第二循環導油通道的出油端與所述的第三循環導油通道連通;所述的第三循環導油通道的另一端與主機潤滑油容納腔連通。
所述的積油口的位置高于潤滑油的液面,并且所述的積油口的帶有潤滑油容納槽。
所述的第一循環導油通道的進油口與傳動軸之間的距離大于第一循環導油通道的出油口與傳動軸之間的距離。
所述的第二循環導油通道與所述的傳動軸的中軸線垂直。
所述的第三循環導油通道與所述的傳動軸的中軸線平行,并且所述的第三循環導油通道低于潤滑油液面。
所述的兩軸承之間的空腔正上方的軸承座上設有帶有放油塞的泄油口。
兩個軸承為“背對背”安裝的,即大端均指向空腔之外。
工作時,機構運轉時飛濺的潤滑油液會在積油口慢慢蓄積起來,當積累到一定量時通過第一循環導油通道進入兩個軸承之間的封閉的空腔,通過軸承的運轉,潤滑油因為離心作用,會被軸承從大端甩出,從靠近潤滑油容納腔的軸承甩出的油液會回到潤滑油容納腔,而遠離潤滑油容納腔的軸承甩出的油液則通過第二循環導油通道,最后匯集到第三循環導油通道,通過第三循環導油通道最終也回流到潤滑油容納腔,從而實現潤滑油的循環回流潤滑效果,改善軸承潤滑效果,降低發熱。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根據其機構的特性,設計搭建循環導油通道,平衡內部氣壓,改善油液潤滑效果,降低發熱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參照附圖: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機械傳動循環導油結構,包括軸承座1、傳動軸2,所述的傳動軸2通過兩個軸承3水平安裝在所述的軸承座1內部,并且所述的傳動軸2、所述的軸承座1內壁以及兩個軸承3共同形成封閉的空腔4,所述的軸承座1的設有積油口11、第一循環導油通道12、第二循環導油通道13、第三循環導油通道14,所述的積油口11位于靠近主機潤滑油容納腔5的端面,所述的積油口11與所述的第一循環導油通道12的進油端連通,所述的第一循環導油通道12的出油端與兩軸承3之間的空腔4連通;所述的第二循環導油通道13位于遠離潤滑油容納腔5的軸承的外側,并且所述的第二循環導油通道13的進油端與兩軸承之間的空腔4連通、第二循環導油通道13的出油端與所述的第三循環導油通道14連通;所述的第三循環導油通道14的另一端與主機潤滑油容納腔5連通。
所述的積油口11的位置高于潤滑油的液面,并且所述的積油口11的帶有潤滑油容納槽。
所述的第一循環導油通道12的進油口與傳動軸2之間的距離大于第一循環導油通道12的出油口與傳動軸2之間的距離。
所述的第二循環導油通道13與所述的傳動軸2的中軸線垂直。
所述的第三循環導油通道14與所述的傳動軸2的中軸線平行,并且所述的第三循環導油通道14低于潤滑油液面。
所述的兩軸承之間的空腔4正上方的軸承座上設有帶有放油塞的泄油口。
兩個軸承為“背對背”安裝,即大端均指向空腔之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杭州杰牌傳動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杭州杰牌傳動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84298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