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刮痧按摩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838509.4 | 申請日: | 2013-12-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677480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02 |
| 發明(設計)人: | 柯欽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柯欽華 |
| 主分類號: | A61H7/00 | 分類號: | A61H7/00;A61H39/04;A61H23/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吳林松 |
| 地址: | 中國臺灣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刮痧 按摩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保健用品領域,提供一種具有便于刮痧及按摩兩種使用效果的新型裝置。
背景技術
對于身處工商業社會,而生活周遭充斥緊張情緒的人們而言,時常會感到肌肉緊繃、肩頸酸痛以及頭部疼痛等身體不適的癥狀。
人體機能和臟腑關系,是由氣血循環的經脈串成如網絡鏈接般的經絡,經絡如果阻塞,氣血就會不通暢,在阻塞的穴道上就會產生顆粒狀的節結,就稱為“氣結”,氣結可以經由刮痧疏通,將氣結的部分推開,這樣才能夠完全康復。
中國民間醫學傳統則認為,若皮膚上出現紅點如粟(稱為痧點),而以指撫摸皮膚感到稍有阻礙的疹點,即為四時不正的氣,毒氣外發所造成的多種疾病在發展變化過程中的反應表現,是臨床上許多疾病的共同癥候,大部分疾病均為氣血瘀滯所造成的,而“痧”即為一種病邪的排泄產物,透過刮痧進行“出痧”,可“給邪以出路”,讓穢濁的氣由里到外、將體內邪氣宣泄,排除體內所滯留的毒素,進而讓組織及細胞得到營養補充,使全身血脈通暢,促進新陳代謝及五臟六腑平衡,從而改善人體內的氣血平衡,達到舒緩疾病的功效。
最為傳統的刮痧方法,是直接選擇使用家中易取得的湯匙或鐵片,將其于對應經絡部位的皮膚表面來回刮拭摩擦,以達到疏通血脈的效果。
然而,傳統使用湯匙或鐵片刮痧的方式僅能按摩表皮,而無法深入刺激穴位,且薄片接觸面易造成皮膚紅腫或破皮。
一般市售習用的刮痧器通常僅為扁平狀的本體,其本體上并無設計其他可與人體接觸的推刮結構,使得將刮痧器于實際使用時較受到局限,而無法應用于人體的任何部位,造成實際使用上無法有效針對特定的表皮及穴道進行淺層或深層的接觸。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刮痧按摩裝置,以解決現有產品中存在的不足。為實現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刮痧按摩裝置,具有本體,該本體呈板片狀,其底緣右段設有第一操作部,該第一操作部呈凸弧狀,該本體的底緣中段設有第二操作部,該第二操作部呈連續鋸齒狀,該本體的底緣左段設有第三操作部,該第三操作部由若干凹弧部所組成。
所述本體的前側面上設有第四操作部,該第四操作部上布列有數個半球形突粒。
所述本體的左端設有第五操作部,該第五操作部呈圓球體狀。
所述本體的右端設有第六操作部,該第六操作部呈小圓弧狀。
所述本體的左端預定位置上設有貫孔。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刮痧按摩裝置,可針對人體不同部位的表皮及穴道分別進行淺層或深層的刮痧或按摩,且容易讓使用者手部握持。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主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后視圖。
圖4至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系列操作使用狀態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具有本體,該本體概呈板片狀,該本體的底緣中段設有第二操作部,該第二操作部系呈連續鋸齒狀,該本體的底緣左段則設有第三操作部,該第三操作部系由若干凹弧部所組成;于該本體的前側面上設有第四操作部,該第四操作部上布列有數個半球形突粒。
本實用新型的進步效果將配合附圖和實施例予以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圖1至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刮痧按摩裝置具有本體10,該本體10呈板片狀,其底緣右段設有第一操作部11,該第一操作部11呈凸弧狀,該本體10的底緣中段設有第二操作部12,該第二操作部12呈連續鋸齒狀,該本體10的底緣左段則設有第三操作部13,該第三操作部13由若干凹弧部131所組成;在該本體10的前側面上設有第四操作部14,該第四操作部14上布列有數個半球形突粒;本體10的左端設有第五操作部15,該第五操作部15呈圓球體狀,本體10的右端設有第六操作部16,該第六操作部16呈小圓弧狀;本體10的頂緣左段設有第七操作部17,該第七操作部17呈凸弧狀,本體10的頂緣中段設有第八操作部18,該第八操作部18呈凹弧狀;另于本體10的左端預定位置上設有貫孔19。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柯欽華,未經柯欽華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83850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