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液流電池多孔電極材料電化學測試用工作電極有效
| 申請號: | 201320836074.X | 申請日: | 2013-12-1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606313U | 公開(公告)日: | 2014-05-21 |
| 發明(設計)人: | 劉濤;張華民;李先鋒;劉鑫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N27/30 | 分類號: | G01N27/30 |
| 代理公司: | 沈陽科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馬馳 |
| 地址: | 116023 ***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流電 多孔 電極 材料 電化學 測試 用工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材料電化學性能測試領域,特別涉及全釩液流電池用電極材料的電化學測試用工作電極。
背景技術
全釩液流電池因其具有輸出功率和容量相互獨立,系統設計靈活;能量效率高,壽命長,運行穩定性和可靠性高,自放電低;選址自由度大,無污染、維護簡單,運營成本低,安全性高等優點,在規模儲能方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被認為是解決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隨機性和間歇性非穩態特征的有效方法,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和智能電網建設中有著重大需求。
電極作為液流電池的關鍵部件之一,其性能對液流電池的影響極大,尤其是電極的電催化活性,直接決定電化學反應的本征反應速率,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電池的工作電流密度和能量效率。采用三電極體系進行電化學測試是一種評價電極材料電催化活性的常用手段。
現在的電化學測量用工作電極主要由電極、電極套和導線構成,通常是用聚四氟乙烯等絕緣管制成電極套,將外徑略大于電極套內徑的電極緊緊壓入電極套中,電極與導線端部可以采用焊接或者通過導電膠、膠黏劑粘結的方式連接起來。這種工作電極比較適合用來研究溶解于溶液中的化學物質,或者是從外部導入的某氣體的電化學特性。如果用來評價電極材料的電催化性能的話,其較適合于測試粉末類材料,即將粉末類材料和粘結劑通過溶劑配成墨水狀,然后滴在工作電極表面,干燥后進行測試。然而目前液流電池的電極材料主要為碳氈或石墨氈這類多孔碳纖維編織材料,如果使用上述工作電極,就需要將其研磨成粉末,但研磨過程會對碳纖維造成結果上的破壞,導致其微觀結構和比表面積都發生巨大變化,進而使得測試結果不準確。因此目前液流電池電極材料的電化學測試多是通過用樹脂或石蠟將電極試樣封嵌后打磨露出電極表面進行測試。這樣做一方面電極制作過程復雜費時,另一方面打磨過程可能會破壞碳纖維表面,導致實驗數據產生偏差,影響測量結果的準確性。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實用性強的電化學測量用工作電極,尤其適宜于對碳氈、石墨氈等多孔材料進行電化學測量。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液流電池多孔電極材料電化學測試用工作電極,包括電極套、密封墊片、電極、多孔電極材料夾套,所述電極套下端設有凹槽,電極置于電極套的凹槽內;多孔電極材料夾套上端設有凹槽,凹槽底部向下設有通孔,電極套的下端置于多孔電極材料夾套上端的凹槽內;于電極套的下端面與多孔電極材料夾套的凹槽底部間設有密封墊片,于電極下方的密封墊片上開設有小孔,小孔的位置與凹槽底部通孔相對應;電極經小孔與凹槽底部通孔相通,另一側用導線引出。
所述電極套下部設有外螺紋、多孔電極材料夾套上端的凹槽內壁上設有內螺紋,電極套與多孔電極材料夾套通過螺紋相螺合。
所述密封墊片置于電極套和多孔電極材料夾套之間,阻止電解液滲入;所述多孔電極材料夾套凹槽底部開有圓形或方形的通孔,用于放置待測多孔電極材料。
所述通孔的高度與密封墊片厚度的和等于待測樣品的厚度;電極材質選擇對釩離子氧化還原反應催化活性弱的玻碳或金屬鈦,以獲得低的背景電流。
所述電極套和多孔電極材料夾套為聚四氟乙烯或聚醚醚酮材質。
所述密封墊片為氟橡膠或聚四氟乙烯墊片。
所述多孔電極材料夾套中的樣品放置孔可根據待測樣品的形狀和大小設計加工,但要小于電極的尺寸,以保證待測樣品和電極完全接觸。
本實用新型主要用于對多孔電極材料進行電化學測試,例如對全釩液流電池的電極材料的電催化性能進行研究。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實用性強;對多孔電極材料沒有任何破壞,非常有利于全釩液流電池電極材料電化學性能的研究,在電池設計初期對電極材料進行篩選。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工作電極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導線;2電極套;3電極;4密封墊片;5多孔電極材料夾套;6待測多孔材料樣品。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下面結合圖1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解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20836074.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